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緒論”中,對他自己提出的先天的知識給出了明確地規(guī)定:“所謂先天的知識,將不是指獨立于這個或那個經(jīng)驗的知識,而是指絕對獨立于一切經(jīng)驗的知識.與這種知識相對立的是經(jīng)驗的知識.經(jīng)驗知識只是后天地可能,也就是只有通過經(jīng)驗才可能.”這樣,康德就明確地把知識劃分為兩類:先天知識與后天知識即經(jīng)驗知識.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邏輯”中,又說"現(xiàn)在我提出一點請讀者務必記住,因為這對這個以后所講的都有關系.并不是每一種先天的知識都應叫做先驗的,而只是那樣的知識才應該叫做先驗的,就是根據(jù)那種知識,我們認識到某些觀念(直觀或概念)能夠先天的來運用,或者是純粹先天的可能,并且認識到它們何以是這樣.這就是說,'先驗的'這個詞指的是這種知識,這種知識是關于先天的可能性和知識的先天的運用的."這樣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康德看來,先驗的知識是先天的知識一種,或者說先驗的知識也是先天的知識,只不過先驗的知識僅僅用來解釋或說明先天知識是何以可能的.
通過以上的摘引康德的論述,可以看到僅就字面來說康德的關于先天和先驗的劃分是很清晰的.但是真正讀起康德的著作來,我冒昧地武斷地說是很難理解清晰的:比如先天的知識是不是人腦中固有的?如果是固有的,是潛在的還是直接的?如果不是人腦中固有的,那么有沒有來源?還比如先驗的知識有沒有對象?如果有對象,那么它的對象是什么?如果沒有對象(沒有來源),沒有對象的知識又該怎么理解?應當說康德對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明確的說明.康德的著作比較晦澀,并不在于他的理論的艱深,而是這些問題,康德沒有明確的回答,或者甚至可以說康德沒有解決.應當說這也是康德留給后來哲學界的任務.
康德哲學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的模糊不清,以我之拙見,重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是由于康德不承認理性直觀造成的.在康德看來,認識的對象只有一種,那就是可以感性直觀的東西,或者說是可感的東西,凡是不可感的東西,都不是認識的對象.比如認識形式.邏輯形式都是不可感的,數(shù)學中的定理.公理的對象.等等等等也都是不可感的,因此這些在康德看來也都不是認識的對象.因此關于它們的知識就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先天的.然而人們頭腦中不可感的東西之間又是區(qū)別的.康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把這種區(qū)分化為先天的知識和先天的知識何以可能的知識(先驗知識).但是這種劃分,讓人感到困惑.
那么應當怎樣劃分才是清晰的呢?就是要承認在感性直觀之外,還有理性直觀的認識源泉.
關于認識的兩種源泉問題,即認識的源泉既有感性直觀又有理性直觀,在康德之前的西方哲學中,已經(jīng)有些著名的哲學家提出了,但我本人不知道康德出于什么原因,就是視而不見.如果承認認識有兩種源泉,也就必然承認認識有兩種對象,對于先天的.先驗的.經(jīng)驗的劃分,也就很清晰了.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不是來源于認識的東西,叫做先天的,比如認識規(guī)律.把通過認識得到的東西叫做后天的,在后天的東西中區(qū)分先驗的與經(jīng)驗的,來源于理性直觀的叫做先驗的,來源于感性直觀的叫做經(jīng)驗的.這樣我們也可以說一切知識都是后天的,先天的知識是沒有的,因為沒有不經(jīng)過認識而形成的知識,而只有認識規(guī)律和思辨邏輯基本規(guī)律才是先天的.
因此,我認為康德關于先天的知識和先驗的知識劃分本身就是模糊的,不正確的.
我不是老師,我的這個帖子只是和您討論.我的認識也很膚淺,僅供您參考.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用通俗的語言講是什么意思?
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用通俗的語言講是什么意思?
請舉個例子
請舉個例子
語文人氣:638 ℃時間:2020-10-01 18:37:50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動聽的反義詞是什么
- 2hard 比較級到底是harder 還是more hard
- 3一只表的時針長六厘米你,如果走一圈,時針的尖端走過的路程是多少厘米,時針所掃過的面積程是多少厘米?ii
- 4【數(shù)學】高一三角函數(shù)證明題
- 5物理題關于物體運動的快慢
- 6土豆浸沒到底面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體玻璃缸中,水面上升了1.5厘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 7向量 矢量 是幾年級的課程呀?
- 8by/on/take/with表示方式時的區(qū)別
- 9仿照下列詞語的結構規(guī)律,再試著寫幾個
- 10驚嘆不已的已是什么意思
- 11一堆煤12噸,用去了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還剩下這堆煤的幾分之幾;如果用去了四分之一噸,還剩下幾噸;如果用去了4噸,用去了這頓煤的幾分之幾?
- 12因參與人體新陳代謝而消耗的氣體是_______(填化學式)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