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讀法
自/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 水襄陵,沿/ 溯 /阻絕.或/ 王命急宣,有時/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 千二百里,雖/ 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 素湍/ 綠潭,回清/ 倒影.絕巘/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 榮/ 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 晴初/ 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 巫峽長,猿鳴三聲/ 淚沾裳.”
譯文
1、到了三峽大約二百公里(現(xiàn)譯)當中,兩岸都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懸崖,排排巖石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順流而下的流水把逆流上行的船阻擋了,不能通行.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需要緊急傳達,早晨就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間相距了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水流)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山峰中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茂盛),的確有很多趣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清涼山澗寂靜,常有在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嘯,聲音接連不斷,悲哀婉轉,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很久才消失.所以"漁人歌"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么,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fā),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的馬,駕者烈風也沒這樣快.
每當春冬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綠的深譚,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兩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柏樹,懸崖上流下的瀑布,飛花四濺,在山峰和樹林之間飛濺,水清、樹榮、高山、草盛(茂盛),確有許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樹林蕭瑟冷靜,山澗寂靜,猿猴啼啼的長叫,持續(xù)有很久,凄慘的聲音異常,在山谷久久回蕩,所以打漁的人說:"巴東三峽巫峽最長,聽見猿聲后,眼淚沾濕了衣服.
注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闕(que):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傳達.
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奔馳的快馬.御風:駕風.
以:認為
素湍:白色的急流.綠潭:綠色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頂.
飛漱:急流沖蕩.漱,噴射.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峻,高而陡峭
良:實在,的確
晴初:秋雨初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
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zhuàn)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能消失.絕,停止,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xiàn)在重慶云陽、奉節(jié)一帶.
沾:打濕.
通假字:
1、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 哀轉久絕 (轉同囀 婉轉)
古今異義: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一詞多義:
1絕
*沿溯阻絕(隔絕)
*哀轉久絕(消失)
2、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在、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賞析一
酈道元的《三峽》(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shù)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xiàn)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
一切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中心思想
本篇用彩筆描繪了三峽的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憂傷的漁歌做結,表現(xiàn)了“山水雖佳,可世上猶有勞貧”的思想感情.文篇雖小,但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課下注釋 快 求救 我語文書忘在學校了 求救 SOS~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課下注釋 快 求救 我語文書忘在學校了 求救 SOS~
語文人氣:720 ℃時間:2019-12-10 05:21:04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八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三峽》注釋
- 《三峽》(酈道元)書下注釋
- 蘇教版語文三峽課文下注釋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書26課三峽后面的研討與練習
- 根據(jù)八年級上語文書來寫長江三峽作文
- Cathy這個英文名怎么讀
- 向淀粉的酸性水解液中直接加入碘水檢驗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 Shall we go to the movie__?A.in this evening B.on that evening C.this evening D.last evening選擇題?
- 矩陣A,EA=AE么
- 怎樣判斷晨線和昏線 .
- 五岳歸來不看山 的上句是什么
- 三十一人去拔草,十八人去種樹,后又派二十人去支援,拔草人數(shù)是植樹人數(shù)的兩倍,支援拔草的人數(shù),等量關
猜你喜歡
- 1我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幕天席地什么意思
- 236.Do you think Tommy is ______ the truth?
- 3tall.old.young .strong.short.這些單詞的比較級
- 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是不是關于抒懷言志的詩句
- 5三角函數(shù)圖像 平移變換
- 6求下列各方程表示的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長
- 7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的是:A水蒸氣將壺蓋頂起 2用火爐給水加熱 3鋼條在水泥地上摩擦變熱 4用太陽能熱水器對水加熱
- 8一個兩位數(shù),它的十位上的數(shù)字比個位上的數(shù)字大4且這個兩位數(shù)比構成它的兩個數(shù)碼之和的7倍還要大3.
- 9請問 據(jù)說,我在娘胎時,就“登臺唱戲”了——母親在臺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引號.破折號作用是什么
- 10九年級上人教版語文書第24課
- 11一個物體從40m的高處自由下落,下落多少米后該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
- 12尋求靜心的道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