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用法小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或詞語,如: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jié)、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他的媽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
“得”前面跟的多數(shù)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態(tài)的詞或詞語,表示怎么怎么樣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fā)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掃得真干凈、笑得多甜啊.
三、“的、地、得”的用法補充說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這些詞,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種情況,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
四、例句分析,明確用法
這里有一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藍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無邊無際.
2. 向日葵在微風中向我們輕輕地點頭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兒童公園玩得很開心.
總結:
1、“的”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修飾、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說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的+名詞.
2、“地”前面的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地”后面的動作,說明“地”后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方式一般為:修飾、限制的詞語+地+動詞.
3、“得”后面的詞語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得”前面的動作怎么樣,結構形式一般為:動詞(形容詞)+得+補充、說明的詞語.
五、“的、地、得”的讀音
“的、地、得”是現(xiàn)代漢語中高頻度使用的三個結構助詞,都起著連接作用;它們在普通話中都各自有著各自的不同的讀音,但當他們附著在詞,短語,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結構關系或某些附加意義的時候都讀輕聲“de”,沒有語音上的區(qū)別.
但在書面語中有必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這樣可以區(qū)分他們在書面語用法上的不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使書面語言精確化.
六、“的、地、得”用法不同,意思有別
“的”、“地”、“得”附著在詞或詞組后面,在句子中起結構作用時,都讀作“de”,在書寫時卻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發(fā)生混淆.用得對,意思表達就明確,用得不對,有時也會產生意思的變化.比如: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得哭了.
看了這場電影,她激動地哭了.
這兩句話從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強調“激動”,“哭了”是對激動程度的補充說明.后一句主要是陳述“哭了”,“激動”是對哭的樣子的修飾.因此兩句用了不同的“de”.
猜你喜歡
- 1我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幕天席地什么意思
- 236.Do you think Tommy is ______ the truth?
- 3tall.old.young .strong.short.這些單詞的比較級
- 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是不是關于抒懷言志的詩句
- 5三角函數(shù)圖像 平移變換
- 6求下列各方程表示的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長
- 7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的是:A水蒸氣將壺蓋頂起 2用火爐給水加熱 3鋼條在水泥地上摩擦變熱 4用太陽能熱水器對水加熱
- 8一個兩位數(shù),它的十位上的數(shù)字比個位上的數(shù)字大4且這個兩位數(shù)比構成它的兩個數(shù)碼之和的7倍還要大3.
- 9請問 據(jù)說,我在娘胎時,就“登臺唱戲”了——母親在臺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引號.破折號作用是什么
- 10九年級上人教版語文書第24課
- 11一個物體從40m的高處自由下落,下落多少米后該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
- 12尋求靜心的道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