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詞褒用
我國的詞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從感情色彩的角度來分,可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所謂褒義詞,就是指詞語本身有喜愛、贊美、尊重、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詞;所謂貶義詞就是指詞語本身帶有厭惡、貶斥、鄙視、否定感情色彩的詞.我們在日常說話或寫作中,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達到更高的境界,常常運用貶詞褒用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大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愉悅功效.
一 貶詞褒用能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情感
1.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師》)
“狡猾”一詞本是貶義詞,意為詭計多端,不可信任.此處則貶詞褒用,既表現(xiàn)了頑皮而淘氣的孩子對老師的深刻理解和愛戴,又表現(xiàn)了老師對學生的誠摯的愛,可謂一舉兩得.
2.……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船和我一同去.(《社戲》)
“攛掇”一詞本是貶義詞,是慫恿、從旁鼓動人做某事的意思.然此處卻貶詞褒用,反映了平橋村的農家小朋友們機靈聰明、善解人意的性格特點,又刻畫了為了陪“我”去趙莊看戲,急于勸解、說服的情境,從而表現(xiàn)了農家子弟淳樸、厚道、與人為善的思想情感.
二 貶詞褒用能更好地揭示人物情操
3.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棗核》)
“故弄玄虛”一詞本是貶義詞,意為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然此處貶詞褒用,通過這位美籍華人的動作神態(tài)揭示出他對棗核的珍愛,同時也真切地揭示出僑居海外的游子們熱愛故土、熱愛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操,使愛國主義這一永恒的主題得到了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
4.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聽潮》)
“溺愛”一詞本是貶義詞,意為過分地無原則地愛.此處用作褒義詞,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對大海的贊美之情,贊稱潮來的時候為“偉大的樂章”,揭示出作者贊美大海的雄壯美的一片深情.
三 貶詞褒用能更好地反映作者的喜好情趣
5.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春》)
“偷偷的”一詞本意為形容行動不愿讓人覺察,不光明正大,為貶義詞.此處用作褒義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春天的小草生長時的勃勃生機以及不易被人覺察的情態(tài),并且采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反映出作者對小草無比喜愛之情.
6.我捧住那挺圓實的臉蛋說:“小鬼!你機靈得很喲!”(《夜走靈官峽》)
“鬼”常與貶義詞為伍,如“鬼鬼祟祟”、“鬼頭鬼腦”、“鬼哭狼嚎”等,然此處“鬼”字前著一“小”字,卻是貶詞褒用,“小鬼”這一昵稱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對忘我修筑寶成鐵路的筑路工人的千百個孩子的代表機靈聰明的成渝的喜愛之情.
四 貶詞褒用能更好地刻畫人物的情態(tài).
7.陳靜愣:“是你?”“是我”,年輕人笑了,“我說有人嘛,還騙您.”他狡黠地眨了眨細長的眼睛.(《醉人的春夜》)
“狡黠”詞本為貶義詞,有狡猾、奸詐之意.此處則用作褒義詞,深刻表現(xiàn)了年輕小伙子助人為樂的精神品質,并且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他做好事時的機智而又頑皮的神態(tài),倍添情育致.
8.小姑娘回過頭,詭秘地眨著眼睛,莞爾一笑,道:“你跟俺走呀!”(《賣蟹》)
“詭秘”意為行動、態(tài)度等隱秘不易捉摸,貶義詞.此處用在賣蟹小姑娘身上,是貶詞褒用.文中的“過濾嘴”狹隘自私、對妻子患了重病的“旱煙袋”冷漠無情.賣蟹小姑娘贈蟹于“旱煙袋”大伯后,想懲罰一下自私而無情的“過濾嘴”,有意讓他空跑一趟,故意說:“你跟俺走呀!”而眨眼睛時“詭秘”一詞則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小姑娘的意欲做次惡作劇時的神態(tài),令人回味無窮.
貶詞褒用的方法用得妥當,就會妙趣橫生,余味無窮,讓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不過,此法的運用要因文、因情境、因人物而施之方得其妙,否則就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了.
猜你喜歡
- 1我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幕天席地什么意思
- 236.Do you think Tommy is ______ the truth?
- 3tall.old.young .strong.short.這些單詞的比較級
- 4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是不是關于抒懷言志的詩句
- 5三角函數(shù)圖像 平移變換
- 6求下列各方程表示的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長
- 7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的是:A水蒸氣將壺蓋頂起 2用火爐給水加熱 3鋼條在水泥地上摩擦變熱 4用太陽能熱水器對水加熱
- 8一個兩位數(shù),它的十位上的數(shù)字比個位上的數(shù)字大4且這個兩位數(shù)比構成它的兩個數(shù)碼之和的7倍還要大3.
- 9請問 據說,我在娘胎時,就“登臺唱戲”了——母親在臺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引號.破折號作用是什么
- 10九年級上人教版語文書第24課
- 11一個物體從40m的高處自由下落,下落多少米后該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相等?
- 12尋求靜心的道家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