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頓·亨特
一.
莫頓·亨特,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zhàn)時期,他曾駕機執(zhí)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走一步、再走一步》寫的是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jīng)歷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
第一部分(開頭—“不能動彈”):寫作者冒險登上懸崖面臨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蒼?!薄斑@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jīng)歷”):寫作者在父親的鼓勵下勇敢實踐,脫離困境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結尾一段):寫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zhàn)勝大困難,贏得最后勝利.
這篇課文在寫法的主要特點:(1)選材典型,以小見大;(2)記敘周密,巧設伏筆;(3)善于運用心理描寫,人物形象生動;(4)運用對比,深化主題.
從課文內(nèi)容上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題目的含義可以這樣理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么又說“前途茫?!蹦?
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jīng)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zhàn)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
短文兩篇
蟬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結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jīng)從開頭的“煩”變成現(xiàn)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又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問題研究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貝殼
一、整體把握
作者是位畫家,又是位詩人,內(nèi)心細膩敏感,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和《蟬》的寫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題的方法,一上來就贊美貝殼的美:貝殼非常堅硬、精致,回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她感嘆“在我手心里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jīng)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chuàng)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細、一絲不茍.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著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二、問題研究
1.課文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細、一絲不茍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zhí)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練習說明
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題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表現(xiàn)的主題.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xù)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jīng)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二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深刻意蘊.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2.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本題旨在通過對語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yè),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zhí)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zhí)”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xiàn)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對比閱讀兩篇課文,說說它們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fā)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教學建議
初一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短文兩篇
初一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短文兩篇
要這兩篇課文的教案,要求如下:
一作者簡介
二整體感知
四總結
要這兩篇課文的教案,要求如下:
一作者簡介
二整體感知
四總結
語文人氣:468 ℃時間:2020-01-22 10:46:57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Nothing perfect lasts forever,except in our memories.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和意思的一項是().
- 31列客車長100m,1列貨車長310m,兩列車在平行的軌道上相向行駛,客車也貨車的速度比是4:3 如果客車從后面趕上貨車,從車頭趕上到車尾超過的時間為2分鐘,求2列車的速度!
- 4超市運來雞蛋,鴨蛋各十二箱,雞蛋每箱五十個,鴨蛋每箱四十個,超市一共運來多少個鴨
- 5dont look back,no regrets
- 6金屬切削用量是指( ).A B 尾座進給量 C切削運動量的大小 D 工件與刀具的相對進量
- 7有什么簡單的辦法使生銹的鐵器煥然一新的嗎?要簡單而且實用的方法大神們幫幫忙
- 8他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才回答出來.
- 9以觸動心靈的力量為話題寫一篇650字左右的作文,
- 10石英的主要成份是什么?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什么?
- 11在(a+b)^n的展開式中的奇數(shù)項的二項式系數(shù)之和為?
- 12won prize.的中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