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fā)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fā)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tǒng)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nèi),五銖錢一統(tǒng)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tǒng).這種小銅錢外圓內(nèi)方,象征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講師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很輕.
秦半兩漢五銖
秦朝滅亡后,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于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五銖錢
以致出現(xiàn)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xiàn)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dǎo)致貨幣失衡,給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于后世出現(xiàn)剪邊半兩很多,呂后發(fā)現(xiàn)問題后,積極主張幣制改革,并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shè)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zhuǎn)折,實現(xiàn)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quán)的集中統(tǒng)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guī)整,重量標(biāo)準(zhǔn),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后,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后規(guī)定的貨幣三十余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制推行,導(dǎo)致經(jīng)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于王莽禁漢,導(dǎo)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的五銖錢,同時嚴(yán)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nèi)統(tǒng)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后,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zhuǎn)變.
發(fā)展史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 五銖錢
美.武帝五銖開創(chuàng)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征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guī)整. 五銖錢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nèi)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rèn),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zhì)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后鑄于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后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出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后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于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zhì)晦暗.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太和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五銖錢
永平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fù)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制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rèn)為是“雞目五銖”.
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于北魏的經(jīng)濟發(fā)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jù)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后由東魏孝敬帝于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dāng)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厘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厘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yán)重貶值.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制作精好,錢文優(yōu)美,“ 五銖錢
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gòu)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shè)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jié).
漢武帝時期統(tǒng)一使用的貨幣是什么?
漢武帝時期統(tǒng)一使用的貨幣是什么?
其他人氣:142 ℃時間:2020-03-26 04:45:52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給兩個原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怎么表示兩種原子所形成的分子的化學(xué)式
- 2I won't tell you,that's a secret!
- 30.3MPa下空氣的密度是多少?求換算過程.
- 4201.304不銹鋼管的重量計算公式怎么算?
- 5Now let's talk about our food.
- 6一道科學(xué)物理題 公式 好的給分一根長25厘米,體積為5×10-6米3圓形均勻涂蠟的木棒
- 7小紅看一本科技書,看了3天,剩下121頁,如果用這樣的速度看4天就剩下全書的5分之2.這本書有多少頁.
- 8七年級下冊英語p35 3a翻譯
- 9客車和貨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6小時客車距乙地的距離是全程的12、5%,貨車超過中點54千米,已知貨
- 10求不等邊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 11亞硫酸鋇和硝酸反應(yīng)
- 12在RT三角形中,B為90度,AB為3cm,AC為5cm,要三角形ABC折疊,要C與A重合,得折痕DE,求三角形ABE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