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永久 码,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center id="usuqs"></center>
  • 
    
  • 誰知道教育人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誰知道教育人的詩句或名言警句
    語文人氣:605 ℃時間:2019-10-19 00:15:37
    優(yōu)質解答
    幼學·家教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禮記·大學》儒家主張的治國,齊家,是有密切關系的兩件事,一個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沒有這回事.
    ●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jié)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婦女懷胎三月,出居別的地方,眼不看邪惡的東西,耳不聽胡亂的東西,說話、飲食用禮義來節(jié)制.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專利:集中,散逸:分散.這是顏之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要教導媳婦最好在初入門,要教好兒子最好在孩提時.
    ●天下之本在家.
    漢·荀悅《申鑒·政體》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唐·韓愈《師說》如果愛護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錄》孩提:幼兒.善于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做起.
    ●強國之基在養(yǎng)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于人上.
    清·林紓《閩中新樂府》養(yǎng)蒙:教育、啟蒙.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yǎng)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里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于后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人材之成,自兒童起.
    清·陳宏謀《序》起:開始
    ●居身務其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居身:對自身生活行為的操守.義方:道義和思想行為的一定標準.
    ●愛子教之以義方.
    《左傳·隱公三年》慈愛子女,要教育他們行事應遵守的規(guī)矩法度.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猶:仍然.意指疼愛兒女但不能忽視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zhàn)國策·趙策》父母愛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長遠的打算.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道:道義,正道.適:正是.不從道義上愛護一個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荀子·大略》君子對于自己的子女,喜愛他們而不表現(xiàn)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優(yōu)以辭色,用道理誘導他們而不強制壓服.
    ●賢人智士之于子孫也,厲之以志,弗厲以詐;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賢明的人和有識之士教育子孫,總是勉勵他們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語;勸導他們正直,而不是從事奸詐;示范他們儉約,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贈送他們以訓誡,而不是贈送以財產.
    ●童蒙無先入之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棗故養(yǎng)正當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蒙:無知.童蒙,指兒童無知的時期.
    ●今教童子棗則宜誘之歌詩以發(fā)其意志,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諷:勸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不能已:不會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齊家,第二在擇師.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齊: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賢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
    清·張履祥《訓子語》童稚:年幼時期.異日:日后.
    ●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愿體集》至:最.
    ●愛之必以其道.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
    ●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成:成才.要想成就功業(yè),必須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嚴格的師友.
    ●教子須是以身率先.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張履祥《愿學記》人們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從我做起,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
    清·張履祥《備忘一》率從:服從.反求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韓非子·外儲說》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做兒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樣的家教還成什么樣子.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威嚴:既有使人敬畏的氣魄而又嚴格要求.慈:仁愛.畏慎:敬畏而謹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禮義廉恥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為人應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應崇尚禮義廉恥的風氣.
    ●賢母使子賢也.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賢良的母親會教育孩子學好.
    ●子孫若賢,不待多富;若其不賢,則多以征怨.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子孫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須財富多;如果他們沒有才德,財富多了反而會招來怨恨.
    ●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如果對子女偏頗寵愛,看來雖是優(yōu)待他們,實際上是更危害他們.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元·〈冤家債主·梆子》延:延長.卿: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朋友、夫婦也以“卿”為愛稱.賢: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無適從.
    宋·宋祁《雜說》否:不是這樣.然:是這樣.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見不一致,那么子女就無適從,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
    ●愛之太殷恩,憂之太勤棗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讎之.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寵愛得太過分,操心得太多,棗雖說是愛護它,其實是傷害它;雖說是操心它,其實是恨它.
    ●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沒有不敗.
    清·吳楚材、吳調侯《注》對子女的寵愛和驕縱正是害了他們.
    ●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
    漢·傅干《皇后箴》禍患不產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產生于自己所寵愛的人.
    ●打是疼,罵是愛.
    《醒世姻緣注》指有時候的打罵,實際上是疼愛.
    ●恨鐵不成鋼.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借代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感到焦急不滿.
    ●父剛母柔,教養(yǎng)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父剛:父親剛嚴.母柔:母親寬柔.
    ●努笞廢于家,則豎子之過立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家中沒有怒責和鞭打,那么孩子的過錯就出現(xià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宋·王應麟《三字經(jīng)》茍不教,性乃遷:如果不加教導,性情就會變化.
    ●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蘇氏家語》孔子家的兒子不挨罵,曾子家的兒子不耍脾氣,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結果.
    ●我教子,惟一經(jīng).勤有益,勸無功.
    宋·王應麟《三字經(jīng)》我教育兒子的,就靠一本經(jīng)書.勤奮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兒戲是沒有益處的.
    ●遺子黃金寶,如何教一經(jīng).
    《神童詩》留給子孫金銀財寶,不如教他們熟讀經(jīng)書.
    善教·利導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要,人焉庚哉!
    《論語·為政》看看他的動作、行為、觀察他處理經(jīng)手的事情,細審他的習性和存心,那么他什么都顯露出來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講高深的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講過于高深的學問.說明教學要因材施教.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
    《禮記·學記》善于回答別人的問題的人,象敲鐘一樣:輕輕地敲就小聲響;重重地敲就大聲響.比喻回答問題要難易適度.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禮記·學記》悖:背理.佛:通“弗”,不.“佛”,又作“拂”,相逆的意思.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盡心上》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如及時雨沾溉萬物,有成全道德品質的,有培養(yǎng)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以流風余韻為后人所私自學習的.
    ●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guī),隨時所急,譬猶治病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
    晉·葛洪《抱樸子·喻蔽》用針灸治病因不同的病而針不同的穴位,喻孔子教人亦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指出《論語》中之所以所問相同而回答不同,是因人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人者.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各因其材:意為都能因材施教.
    ●教學之法,本于人性.
    宋·歐陽修《吉州學記》教學的方法,要依據(jù)各人的個性.
    ●戒之以禍,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
    宋·呂祖謙《東萊博義》用禍福來告戒別人警惕,不如用道理來說服教育,使之從思想上明白道理.
    ●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
    宋·歐陽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論》思想遲滯的人誘導他使他通達,愚蒙不懂的人開導他使他明了.
    ●圣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圣人的道理,精深與淺顯在本質 上是一致的,但在施行教育的時候,就必須因學生的才而施教了.
    ●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說明要因材施教.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
    宋·朱熹《四書集注》圣人施行教育,必須依據(jù)各人的不同資質和才能的針對性地進行,資質和才能小的就培養(yǎng)成低一級的人才,資歷質和才能大的就培養(yǎng)成高一級的人才,所以說不會有不堪造就而要遺棄的人.
    ●人之資質有高下,工夫有生熟,學問有深淺,不可概以此語之.
    明·呂經(jīng)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人的資質、工夫、學問各有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圣人教人,或因人病處說,或因人不足處說,或因人學術有偏處說,未嘗執(zhí)于一言.
    明·呂經(jīng)野《答學生問陽明良知教人》圣人教人善于針對對方的毛病,不足或偏頗之處而施教,未曾只執(zhí)著于一種講法.
    ●大禹治水,君子善導,導人必因性,治水必因其勢.
    漢·徐干《中論·貴言》大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lián)盟領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選取為繼承人而成為聯(lián)盟領袖.善導:善于疏通引導.啟發(fā)引導人必須依據(jù)人的心性情懷,治理水利必須依據(jù)水的趨向情勢.
    ●教者順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性:人的自然質性.量:容納的限度.謂教人應順著人的資質特性,采取切近的辦法去加以深造,達到各人所容納的限度即可.
    ●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
    宋·張載《語錄》教人最難,必須盡力發(fā)揮其長處,才不會耽誤別人.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
    明·王守仁《別王純甫序》因人而施教,這才是教學,各人能盡其所長而成材,同樣都達到善之目的.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才能使他克服缺點和過失.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札記·學記》教育,就是發(fā)揚長處,補救不足.
    ●教思之無窮,必知其人德性之長而利導之,尤必知其人氣質之偏而變化之.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長:長處.偏:偏頗,偏向.
    ●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用深一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較深的人,用淺點的知識去教育程度較淺的人,用使其增長的辦法對待人的長處,用尊重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的自尊之處.
    ●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
    明·王守仁《傳習錄》與人談論學問,也必須依隨對方的才識限度.
    ●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之通,毋強開其所蔽.
    明·洪自誠《菜根譚·修省》善于進行啟發(fā)教育,就應當依據(jù)對方明白事理的逐漸使之通曉,切勿勉強去開導其不能通時之處.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對方的長處,去掉對方 的短處.
    ●夫子循循善誘人.
    《論語·子罕》孔夫子善于循序漸進地教育誘導人.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明·洪自誠《菜根譚》批語別人的缺點錯誤,不要過于苛刻,要考慮他能否接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無可依據(jù).
    明·洪自誠《菜根譚》毋過高:不能要求過高.
    ●教人言理太高,使人無可依據(jù).
    明·薛瑄《讀書錄》教人的時候講的道理過于高深,反而使人無可遵循.
    ●使辭足以達其智慧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
    漢·徐干《中論·貴言》要使得言詞足以表達其智慧所達到的地步,處事足以適合其性情所習慣的方面,而不要超過其承受的界限而強人所難.
    ●學者氣質各有利鈍,工夫各有深淺,要是不可限以一律.
    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氣質:指的的生理、心理等素質,是在人的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生活實踐,在后天條件影響下,并受人的世界觀和性格等制約的個性色彩.
    ●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才.
    清·陳宏謀《序》天下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就會有真正的人才.
    ●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zhí)其方,天下無善教.
    隋·王通《中論·周公》通曉事物的變化而不墨守陳規(guī)舊制,那么就沒有造成不良后果的法律;執(zhí)著一成不變的道理,那么就人會有良善的教育.
    ●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
    明·王守仁《傳習錄》不可執(zhí)一偏:不可局限于一個方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的樣子.隅(yú):角落.教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楊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舉一不能反三,便不再教他.
    ●聞一以知十.
    《論語·公冶長》指學問厚積的人能融會貫通,善于由此及彼.
    ●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宋·普濟《五燈會元》樹葉落知秋天到來,從一個事例可推知許多方面.
    ●君子之教喻也,道貌岸然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禮記·學記》弗:不.強:勉勵.有修養(yǎng)的人教育學生,誘導他們而不是牽著他們學習,啟迪他們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弄通一切問題.
    ●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孟子·盡心上》拉開了弓卻不放箭,做出躍躍欲試的姿態(tài).喻教育別人應善于啟發(fā),使人能自求自得.
    ●每進講,必引經(jīng)執(zhí)義,廣譬曲諭.
    明·張敬修〈文忠公行實》每逢講學,必然引經(jīng)據(jù)曲,緊抓住其中之義,多方開導,委婉使人理解.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孟子·盡心上》求:探求.得:得益,領悟.
    ●圣人教人,皆略啟其端,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
    明·薛瑄《讀書錄·教人》啟:啟發(fā).端:開始.
    ●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二化:指點化生.強調作學問要靠別人指點開導,但更為重要的是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如此才能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教在我而自得在彼.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論語》所以,教學在于老師而自求自得則在于學生本身了.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禮記·學記》善于學習的人,教師安逸但功效顯著,并且受到稱贊;不善于學習的人,教師勤苦但功效減半,并且遭埋怨.
    ●人豈不欲有所能已,要可責之?須求其有漸.
    宋·張載《學大原下》人們均有學好某此本領的要求,這怎么能責備他們呢?因而就必須要求循序漸進地教導他們.
    ●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后教遠者大者.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有德者教人循序而行,先傳授小和近的方面,而往后就教授深遠和宏大的方面.
    ●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常識為本,老成以德業(yè)為重.
    宋·陳亮《賦武川陳童子序》少年兒童以記憶背誦為能事,青壯年以學問見識為根基,閱世深的老人則以進德修業(yè)為重要.
    ●方其幼也,不習之于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的基本.
    宋·朱熹《小學輯說》小學:蒙童學的文字學.大學:四書五經(jīng)一類的學問.剛所幼時如不熟習文字學,則無法凝聚其散漫的心志和涵養(yǎng)其德性,而打下進一步學習儒家“四書”等經(jīng)典的基礎.
    ●由綱及目,由淺入深.
    清·佚名《杜詩言志》卷四綱目:主體部分和分述部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學而》自己學習不覺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學不厭而教不倦.
    《孟子·公孫丑上》學習不要厭煩而教人不要倦怠.
    ●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詩經(jīng)·大雅·抑》諄諄:教誨不倦貌.藐藐:疏遠貌.我不疲倦的教侮你,你卻對我的話不以為然.
    ●教不倦,仁也.
    《孟子·公孫丑上》教誨另人不知疲倦,就你得上有仁愛之心了.
    ●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所得也.
    宋·王安石《書洪范傳后》做教師的要有耐心,不怕麻煩,學生才能有所收獲.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
    宋·歐陽修《吉州學記》善于教導人的人,用不知疲倦的意志,達到永久之功.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學習才知道知識不足;教學,然后知道有困惑;知有不足的地方,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惑,才能互相促進的.
    ●君子壹教,弟子壹學,亟成.
    《荀子·大略》壹:專一.亟(jí):急.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學生一心一意地學,很快就會有成就.
    ●大學之法,禁之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工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禮記·學記》大學的教學原則,總是還沒有發(fā)生就加以防范,這叫做預(豫)防;在適當?shù)臅r候學習,這叫做適時;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叫做合乎順序(孫與順同);互相觀察學習,吸取對方的長處,這叫做觀摩.貫徹這四個原則,教學就興旺了.
    ●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誨他,這也是一種教誨呢.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禮記·學者》學的人有四點不足,教的人一定要知道.人對于學問,有的失于貪多,有的失于過少,有的失于過易,的的失于淺嘗輒止.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禮記·學記》經(jīng)講解而對方 還不知曉,那就應舍掉所講的東西.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盡心下》昭昭:明白.昏昏:模糊.賢德的人,自己徹底明白了,才去把別人教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不明白,卻想去使別人明白,(怎么能夠做到呢?)
    ●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
    《孟子·萬章上》要使先通曉事理的人去啟發(fā)尚未通曉事理的人,要使先覺悟的人去喚醒尚未覺悟的人.
    ●欲明人者先自明.
    清·王夫之《四書訓義》要教人明白事理,那么自己首先要明白畫理.
    ●大匠誨人必以規(guī)矩,學者亦必以規(guī)矩.
    《孟子·告子上》大匠:高明的木工.規(guī)矩:規(guī)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闡明教與學都必須遵循法則.
    ●視徒如已,反已以教,則得教之情也.
    《呂氏春秋·誣徒》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一樣,把自己放在學生的地位上來教育學生,這就掌握到教育的實情了.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
    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舍:舍棄.是:這點,這個.
    ●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發(fā)凡》嘉言:動聽的話.講學沒有明確的宗旨,即使說得再好,也不過沒有頭緒的亂絲罷了.
    ●要教化人,除非從心上教起;要從心上教起,除了讀書明理之外,更無他法.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謂教育人要從思想上著手,要教人讀書明理.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明·王守仁《傳習錄》講授知識不在徒然追求過多,可貴的是精和熟.
    ●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
    清·顏元《總論諸儒講學》講授的功夫有限,實際運用卻是無限的.
    修德·育智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論語·述而》專向在道,根據(jù)在德,依靠在仁,活動于六藝之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論語·述而》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對道義不依從,自己有了缺點不能迅速改正,這些是我感到憂慮的.
    ●好剛而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好:愛好.剛:剛愎自用.蔽:毛病.狂:狂妄.好剛愎自用而不好學習,其毛病是狂妄.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論語·陽貨》直:爽直.絞:急切.好爽直而不好學習,其毛病是有急躁.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論語·陽貨》信:信實.賊:賊害.只講信實而不學習,其毛病是有害于事.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論語·陽貨》知:同"智".蕩:放蕩.只愛智巧而不愛學習,其毛病是輕浮放蕩.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論語·陽貨》仁:仁愛.愚:愚蠢.只講仁愛而不愛學習,其毛病是愚蠢.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光:通"廣".
    ●德不優(yōu)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漢·王充《論衡·別論》品德不高尚的人不會有遠大的志向;才能不大的人不會有廣博的見識.
    ●百行以德為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人所有的品行;道德最為重要.
    ●仁義其教之本乎.
    隋·王通《中說·禮樂》教育的根本在于仁義.
    ●德行之于人大矣棗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
    宋·朱熹《學校貢舉私議》德行對于人來說可謂重要了,所以古時的老師,沒有不是把它擺在首位的.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為先.
    宋·王安石《洪范傳》治:管理.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是.
    明·王守仁《答顧東橋書》成德:成全德行.
    ●學者第一要看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淺薄,雖成亦小.
    清·張履祥《備忘二》德器:道德器量.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
    清·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完全之人物:指全面發(fā)展的人.
    ●德行之實事,皆在六藝,藝失則德行俱失.
    清·李塨《大學辨業(yè)》卷二六藝:指古時學習的六門技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以德育為先.
    清·康有為《大同書》應當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作為首要的事情.
    ●養(yǎng)體開智以外,又以德育為重.
    清·康有為《大同書》養(yǎng)體:養(yǎng)育身體.開智:啟迪開拓智力.
    ●學必以德性為本.
    元·吳澄《草廬學案》從學必須以修煉道德情性作為根本.
    ●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禮記·樂記》上:首位.下:次之.
    ●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
    元·鄭玉《送唐仲實赴鄉(xiāng)試序》文藝:文章技藝.以道德品行作為根本,而文章技藝是次要的.
    ●德者業(yè)之本,業(yè)者德之著.德益進而業(yè)益修,業(yè)益修則德益進.
    清·張履祥《備忘三》業(yè):學問,技能,事業(yè).著:顯示出來.修:研修完善.
    ●學生以勤學為務,尤以立品為先.
    清·張之洞《札知縣蔣楷等充武備學堂稽察委員》立品:確立品質.先:首要.
    ●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識,知識即勢力也.勢力之效用,較金錢為大.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指出知識即力量,人受教育有才能是強者.
    ●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備之所致也.
    清·康有為《大同書》人的愚昧不賢能,是由于智育教育不完備所招致的.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學生之道德,以養(yǎng)成其優(yōu)美之品格.否則,僅僅以學問知識授于學生,自謂能其事,充乎其極,不過使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書,或一具有靈性之鸚鵡耳,曷足貴哉.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強調道德教育對于塑造人才的重大作用,指出忽視它,只能造就書呆子和學舌之輩.
    ●重精神,貴德育.
    清·梁啟超《南??迪壬鷤鳌肪瘢褐溉说囊庾R、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亦指神志,風采.貴:崇尚.
    ●有文采以養(yǎng)其目,聲音以養(yǎng)其耳,威儀以養(yǎng)其四體,歌舞以養(yǎng)其血氣,義理以養(yǎng)其心.
    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這里程頤提出有利身心發(fā)展的五項措施.
    ●國民必須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清·梁啟超《新民說》這是梁啟超新民說的核心.
    ●今者論一國富強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體力為之基.
    清·嚴復《原強》當今的人論及一個國家富強的有效之法,認為強壯體魄是其根基.
    ●學貴以養(yǎng)身健樂為主.
    清·康有為《大同書》養(yǎng)身健樂:涵養(yǎng)身心使之健康快樂.
    ●外國教育,必有體操,所以強其體魄,壯其膽色,養(yǎng)成不畏強敵,不懾雷霆之志,然后內可以清國難,外之以拒強敵.
    清·梁啟超《論政變與中國不亡之關系》清:清除.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fā)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請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瀏覽器瀏覽本站點,以保證最佳閱讀效果。本頁提供作業(yè)小助手,一起搜作業(yè)以及作業(yè)好幫手最新版!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業(yè)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