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鐘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xiàn)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于味覺印象,“美”屬于視覺印象,“歌聲”則屬于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關通感的句子,一般人只是注意到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兩句.這兩句,歷來被奉為近代文學應用通感的典范.第一句中,感官對“清香”的嗅覺和“歌聲”的聽覺構成了通感.由比喻構成的通感,要有相似點,那就是“隱隱約約”、“斷斷續(xù)續(xù)”,因為是“縷縷”和“渺?!?作者在描寫時打破了常規(guī),把“聲”、“香”聯(lián)系起來,使嗅覺與聽覺溝通.這樣,就會調動起讀者的生活經驗,使之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作者用“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的荷花散發(fā)的“清香”,喚起人內心微妙地情感,使兩種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覺,在心理反應上得到了自然地溝通.第二句中,視覺的“光和影”與聽覺的“的旋律”、“名曲”構成了通感.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的色調,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于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處.不能把通感簡單理解為感官的轉移,這種理解沒有什么意思,更不足于說明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美感.“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諧,本來就是在滿足現(xiàn)有的視覺體驗之外,同時還滿足著審美主體的聽覺體驗,這兩種審美體驗是同時交互著進行,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靜止不動.
實際上在《荷塘月色》中還有幾處通感的句子.比如:“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這個句子的本體應該是在分號之前的那個分句.“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視覺,和朦朧的夢境構成通感.聯(lián)系前邊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朦朧的月光、薄薄的青霧,使月下荷塘如同世外夢幻的仙境,作者的心才能夠暫時得到寧靜,才能排遣內心的彷徨和苦悶,從而透露出淡淡的喜悅.還有,“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滿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別有風味的小睡.在這里,視覺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構了通感.在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達了暫得“寧靜”的心理體驗,既表現(xiàn)得委婉含蓄,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夜游荷塘、觀賞月色本身就是作者“小睡”時的解脫.生活中有了景致,才會有了情思;有了滿懷的情思,才會有如此的妙筆.《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早已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也就是說,作者能調動讀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各個生活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去揣度、體會那難于直接描述的事物,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共鳴,讓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聞其香、如聆其聲的真切、深刻的藝術感受.《荷塘月色》多處通感的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型范例,它有著的深厚的心理學和美學理論的基礎.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雖有分工,但是它們感受能夠相通,人類的形象思維是一個整體,同時也離不開抽象思維.文學藝術是間接造型的語言藝術,我們的感官去感知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時,理當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先生在感受“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時,調動了自己的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獨處”的心靈感受和現(xiàn)實與內心構成的獨特意境之中,當直覺到一種感官不夠用時,就自然地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幫助和補充.
作者把嗅覺感受的"清香"和視覺感受的“和諧的光與影”都移之于聽覺,把朦朧的月色和透著薄紗的景物的奇特視覺,移之于夢境,而這種夢境又如此的依稀和酣暢…….可見,朱自清先生對生活與藝術有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但他并沒有把個人的觀點、趣味強加于讀者身上,而是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憑借讀者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去形成獨特的藝術形象.
總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通感的多處獨特的運用,給人以奇麗的心靈感受,美哉!
然而,我們更深一步的探討,文藝作品的“通感”手法為什么會出現(xiàn)?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它的認識論和心理學的基礎是什么?有人把不太懂音樂的人戲稱“樂盲”,音樂是用來聽的,怎么不叫“樂聾”呢?看來,這里強調了聽覺和視覺是相同的,并且強調了視覺的形象在理解音樂的上重要性.張愛玲在《談音樂》中說:“氣味總是暫時,偶爾的,長久嗅著,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顏色,有了個顏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顏色和氣味的愉快也許和這有關系.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里,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到就已經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音樂的記憶和理解需要靠視覺形象的記憶.人的感官,人的感覺和知覺,在形成表象時,就是一個互相感應的相通過程.“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就說明了各個感覺器官,如果不能“通感”,就不能對一個事物作出正確的全面地反映.而文學、音樂等藝術形式,就是把這種“通感”有意識的自覺地運用,從而使各種感官著達到全面的心理感受,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實際上,人的審美體驗,也必須調動各種感官并且要使他們相通,否則就不能產生美感.有人常常說,看景不如聽景,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現(xiàn)實的景物不美,而是我們缺少領悟“美”的“通感”.審美活動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體形象,突出地強調“通感”.所以,研究藝術,人們往往喜歡讓感官們彌漫一氣,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通感”關系來.討論大都離不開對“通感”的闡釋.許多時候,我們把通感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法,譬如我們上文分析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感往往和比喻相連結,一個“像”字就是一座橋,使聽覺、視覺、嗅覺和夢境之間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轉化,轉化的基礎在我們的智力結構.愛倫·坡說,光譜中的橙色光線和蚊蚋的嘈嘈之聲,給他的感覺幾乎相同,只因我們的感官就是一個共鳴腔.由此可見,“通感”不僅是一種藝術手法,而且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規(guī)律,以至于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萬能鑰匙.實際上,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都具有 “通感”情結,在強烈的攝人魂魄的審美形式外,其作品的形式美在人們心理上造成的聯(lián)覺通感,可以使人們在審美愉悅中完成觀念變革的洗禮——這是一種在藝術欣賞中完成的哲學頓悟升華.這種思維范式首先要求藝術創(chuàng)作者進入忘我的凝神靜思狀態(tài),然后,以意象思維的方式在審美心理時空再造一個理想化的意義世界.所以,所謂意象思維,就是一種“通感”思維.
總之,先有人類認識事物的感官相通,才有人們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后有修辭手法的“通感”,“通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普遍的認識活動和心理現(xiàn)象.
猜你喜歡
- 1問幾道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的題,分高.
- 2向量的運算法則
- 3did what buy food you for Daming 怎么排列順序
- 4z=1+根號3i分之-2,i為虛數(shù)單位,argz=
- 5寫兩篇關于治水金點子的作文
- 6甲乙兩人從a地到b地,甲需1小時,乙需40分鐘,若甲先出發(fā)10分鐘,則乙追上甲需用多少分鐘 要算式和講解.
- 7求翻譯一下這段內容,謝謝!
- 8try ……on的意思
- 9but的用法之一
- 10Li Guanghua is good at playing foot.(同義句轉化)LI Guanghua is ()very ()()().
- 11______ (Much/Lots) of them can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
- 12雞的只數(shù)是鴨的2分之1,鵝的只數(shù)是雞的3分之1,鵝的只數(shù)為鴨的幾分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