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飲緌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么說連續(xù)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于東廂”.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于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是從上面兩句引發(fā)出來的議論.意思是“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并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沈德潛說:“命意自高,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懷,是唐詩中最早詠蟬的,很為后世稱道.虞世南原是陳隋舊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這兩句用的是比喻,蟬聲遠傳不是借藉于秋風的傳送,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xiàn)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讀者可從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可謂巧妙至極.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名聲自傳達于后”.“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展示了一個清狂自負、躊躇滿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樸華《峴傭說詩》曰:“《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其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同是唐人,又都是托詠蟬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彼此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xiàn)出殊異的面貌,形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詩意散譯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并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
虞世南的《蟬》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
虞世南的《蟬》這首詩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理?
語文人氣:859 ℃時間:2020-01-29 13:06:16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虞世南的《蟬》的解釋
- 分析虞世南寫的《蟬》這首詩的寓意是什么?
- 蟬 虞世南
- 詠蟬 虞世南這首詩表面上是寫什么,實際上蘊含著什么哲理
- 《蟬》“唐”虞世南 的古詩呀 唐•虞世南
- 表演者取出一裝滿水的飲料瓶,旋開瓶蓋,水卻從瓶底流出的真相(用物理知識回答)
- 求一/二階微分方程通解
- 把這句話改為比喻句:我的心很疼痛,很難受.如題
- 兩分鐘英語對話,兩人的,一共十來句就行,新穎點的,不簡單也不難,
- who can tell me?thanks alot.
- My mother works for 8__________(huor)a day
- 碳酸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這個反應方程式有離子方程式
猜你喜歡
- 1關于虛擬語氣的一個問題!if條件句,表示與將來事實相反時,從句謂語是過去時或should do
- 2分子間都存在范德華力嗎
- 3出租車:乘車不超過3千米時,收費5元(起步價)超過部分每千米加收1.5元.王叔叔乘車15千米,
- 4幼兒園阿姨給小朋友分糖,如果每個小朋友分6顆,還多18顆糖,如果每個小朋友分9顆,就差8顆
- 5在三角形ABC中,CE平分角ACB,AC=8cm,AB=12cm,BC=10cm,過B作BD平行于CE,求BD的長.
- 6大自然的作文 300字
- 7We left the classroom after we finished the homework.(改成同義句) we___ ____ the classroom _____.
- 8AB是圓O的直徑,PA垂直于圓O所在的平面,C是圓周上的任意一點,求證:BC⊥面PAC
- 9奧運會幾年一次
- 10So 15 bottles of beer should be enough.
- 11I am gIad to learn that you wiIl coming to China.
- 12we watch TV at home改一般疑問句并做否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