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永久 码,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center id="usuqs"></center>
  • 
    
  • 古詩大全 要有賞析的

    古詩大全 要有賞析的
    要短的
    語文人氣:791 ℃時間:2020-06-19 19:57:15
    優(yōu)質(zhì)解答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賞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xiàn)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太陽是自然界中光明絢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麗、寧靜、溫柔,因而詩人和它相親相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己,對月抒懷.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qū)遣,于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fù)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jié)聯(lián)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jié)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游.這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污濁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這首五言古詩,構(gòu)思新穎,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賞析:
    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xué)習(xí),從中獲得豐富的養(yǎng)料,充實和發(fā)展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xué)習(xí)而又有所創(chuàng)造的例證.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qū)遣的愁思.“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xiàn)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fēng),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秋風(fēng)”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fēng)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fēng)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zhí)著,一往情深.最后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zhuǎn),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別
    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賞析: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說自己早年東游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游極廣的詩人.這次,當(dāng)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jì)念.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說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nèi)容,只能流于淺薄、空泛.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現(xiàn)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敘述的語言,簡潔、明了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兩句,以設(shè)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fā)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 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 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 如此作結(jié),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韻悠然.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zhì)樸的民歌風(fēng)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 謝榛說:“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jié)語.”(《四溟詩話》)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賞析:
    《行路難》共三首,是李白天寶三年(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時作的.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這首詩中,以滿腔的悲憤,深深的感嘆著世路的艱難,從而抒發(fā)了他久久郁積于心的痛苦和憂傷.一向嗜酒成癖的詩人,面對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進了,“玉盤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劍四顧,心意茫然.雖然壯志猶在,但是啊,欲渡黃河,冰已塞川;將登太行,雪又滿山.人生世路,竟是這樣難以逾越的艱難險阻.道路縱然如此崎嶇,詩人也并沒有就此意冷心灰,還是希望將來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見商湯那樣,做出一番宏偉的事業(yè).可是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怎樣撕裂人心的一聲吶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有抱負的詩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時代,是怎樣的欲罷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兩句,雖然是以豪邁的氣概,寫出了對美好理想的憧憬,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渺茫的希望.現(xiàn)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構(gòu)成了這首詩的基調(diào),它支配著詩人在難以平靜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劇地起伏跳蕩,發(fā)出了巨大的轟鳴,形成了一種波瀾壯闊的雄偉氣勢,扣人心弦. 這首詩語言高華,但又自然明暢,音節(jié)高亢,但又抑揚宛轉(zhuǎn).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許多色彩濃重的字眼,化成了一個個鮮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盤”、“冰川”、“雪山”“碧溪”、“紅日”、“云帆”“滄?!?把詩人的感情映襯得更加熾熱而強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沖出了奔放不羈的豪情,這正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shù)的特點和感人力量.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里,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著那凄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的開頭兩句,寫這位宮女久久佇立階前,以致夜露浸濕了她的羅襪,冰涼冰涼的,這才把她驚醒.一個“侵”字,把宮女凝思忘情的癡呆形象,生動地烘托了出來.在這寂靜的深夜里,這位宮女在凝思什么?一個孤獨的少女,她該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無限憂傷、抑郁和苦悶的心情,通過這十個字所描繪的形象,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當(dāng)她意識到夜露侵肌,轉(zhuǎn)身返回室內(nèi)的時候,室內(nèi)也同樣是冰涼冰涼的.“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放下簾子,是為了擋住寒氣的侵襲,可是透過疏簾,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著,又該增添多少愁緒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著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這里沒有正面著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節(jié)描寫,抒發(fā)了宮女的深深怨情,正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
    清平調(diào)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賞析:
    《清平調(diào)詞》三首,是李白于天寶初年入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李白到長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禮遇.玄宗曾親自“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李陽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賜以天馬駒,宮中宴會,玄宗巡游,都讓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對唐玄宗的禮遇,以及當(dāng)時的生活也是感到滿意的,所以寫了一些思想內(nèi)容貧乏,歌詠宮廷生活的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yán).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tài)度,是向封建統(tǒng)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于這樣想、敢于這樣說的人并不多.李白說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nèi)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gòu)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diào).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于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diào)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并無消沉之感.
    因為韻法與思想程序有參差,這首詩不宜按韻法來分段.現(xiàn)在我們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開頭四韻十句,這是全詩的引言.第二段從“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來之煙霞”共五韻二十八句.這是全詩的主體,描寫整個夢境,直到夢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韻七句,敘述夢游之后的感想,總結(jié)了這個夢,作為向東魯朋友告別的話. 李白在好幾首詩中,向往于蓬萊仙界,希望煉成金丹,吞服之后,飄然成仙,跨鶴 騎鹿,遠離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這首詩中,一開頭就否定了瀛洲仙島的存在. 他說:航海客人談到瀛洲仙島,都說是在渺茫的煙波之中,實在是難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談起天姥山,盡管它是隱現(xiàn)于云霓明滅之中,卻是有可能看見的.這四句是 全詩的引言,說明作此詩的最初動機.“瀛洲”只是用來作為陪襯,但卻無意中說出了 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正認識.“信難求”這個“信”字用得十分堅決,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則,李白的一切游仙詩,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連同其他一切歌詠酒和女人的詩,都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外衣.杜甫懷念李白 的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已把 李白當(dāng)時的情況告訴我們了.他是“佯狂”,假裝瘋瘋癲癲.他這種偽裝行為,在杜甫 看來,是很可哀憐的.因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說出“世人皆 欲殺”,這也不是一般的夸張寫法.可以想見,當(dāng)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惡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對李白的行為即使不很贊同, 但對李白的天才卻是佩服的,所以他說“吾意獨憐才”. 第三韻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說天姥山的高峻.它高過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臺山 的別名.天臺山已經(jīng)很高了,對著天姥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的樣子.四萬八千丈,當(dāng) 然是藝術(shù)夸張,珠穆朗瑪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我就 想去看看.誰知當(dāng)夜就在夢中飛渡鏡湖(在今紹興),再東南行,到達了天姥山.“吳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復(fù)詞偏義,主要是“夢越”,為了湊成一句七言詩,加了一個 “吳”字.
    第二段,全詩的主體,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所見所遇.文辭光怪離奇,顯然是繼承了 楚辭的藝術(shù)傳統(tǒng).作者告訴我們:他飛過鏡湖,到了剡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 人謝靈運游宿過的地方.湖泊里有淥波蕩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謝靈運,腳 下趿著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從此一路過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聽到天雞的啼聲.經(jīng)過了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間,天色忽已暝暮.這時聽到的是像熊咆龍吟的瀑布之聲,看到的是雨云和煙水. 這種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別說旅客為之驚心動魄,就是林木和峰巒,也要覺得戰(zhàn)栗.這 時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跡,崖壁上的石門開了.其中別有一個天地,別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許多霓裳風(fēng)馬的“云之君”和鸞鳳駕車、虎豹奏樂的“仙之人”,不覺嚇了一跳, 驀然醒來,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剛才所見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來就是神仙.李白愛好修道求仙,為什 么遇到這許多神仙,非但并不高興,反而驚慌起來呢?這一驚慌,使他的游興大受打擊, 在驚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長嘆起來.于是接下去產(chǎn)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詩意來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體,因為作者把主題思想放在這一段里.但 是在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概念.一個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 東流水”.意思是說:人世間一切快樂的事都像做了一個美夢,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這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虛無主義的.另一個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個不為權(quán)貴所屈的詩人,從趨炎附勢的社會中脫逃出 來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種積極的世界觀,一種反抗精神.這兩種思想顯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卻把它們寫在一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是作者 的主題呢? 當(dāng)然,從來沒有一個讀者只看見作者這一個思想而無視于另一個思想.但在二者的 輕重之間,或說因果之間,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從這首詩得到不同的體會.作《唐詩 解》的唐汝詢是偏重于前一種思想的.他說: 將之天姥,托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于是魂魄動而驚起,乃嘆曰:“此枕 席間豈復(fù)有向來之煙霞哉?”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別君而去,未知何時可還.且放白鹿于山間,歸而乘之以遍訪 名山,安能屈身權(quán)貴,使不得豁我之襟懷乎? 這樣講法,就意味著作者基于他的消極的世界觀而不屑阿附權(quán)貴,因為這也是一種虛幻的事情.詩中所謂“世間行樂亦如此”,這個“此”字,就應(yīng)當(dāng)體會為上面二句所 表現(xiàn)的夢境空虛.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fā)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nèi),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nèi)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zhàn)士都凱旋了;由于戰(zhàn)事已經(jīng)結(jié)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yīng)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jié)句突然一轉(zhuǎn),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jīng)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xiàn)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zhuǎn)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zhuǎn)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zhuǎn)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他讓我們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有短一點的嗎?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請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瀏覽器瀏覽本站點,以保證最佳閱讀效果。本頁提供作業(yè)小助手,一起搜作業(yè)以及作業(yè)好幫手最新版!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業(yè)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