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是處于靜磁場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變磁場作用下發(fā)生的物理現(xiàn)象.通常人們所說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現(xiàn)象獲取分子結構、人體內部結構信息的技術.
并不是是所有原子核都能產生這種現(xiàn)象,原子核能產生核磁共振現(xiàn)象是因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產生磁矩,當核磁矩處于靜止外磁場中時產生進動核和能級分裂.在交變磁場作用下,自旋核會吸收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從較低的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這種過程就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技術的歷史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fā)現(xiàn)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fā)生翻轉.這是人類關于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由于這項研究,拉比于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兩位美國科學家布洛赫和珀塞爾發(fā)現(xiàn),將具有奇數(shù)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fā)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xiàn)象,這就是人們最初對核磁共振現(xiàn)象的認識.為此他們兩人獲得了195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們在發(fā)現(xiàn)核磁共振現(xiàn)象之后很快就產生了實際用途,化學家利用分子結構對氫原子周圍磁場產生的影響,發(fā)展出了核磁共振譜,用于解析分子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核磁共振譜技術不斷發(fā)展,從最初的一維氫譜發(fā)展到13C譜、二維核磁共振譜等高級譜圖,核磁共振技術解析分子結構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進入1990年代以后,人們甚至發(fā)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確定蛋白質分子三級結構的技術,使得溶液相蛋白質分子結構的精確測定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醫(yī)學家們發(fā)現(xiàn)水分子中的氫原子可以產生核磁共振現(xiàn)象,利用這一現(xiàn)象可以獲取人體內水分子分布的信息,從而精確繪制人體內部結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1969年,紐約州立大學南部醫(yī)學中心的醫(yī)學博士達馬迪安通過測核磁共振的弛豫時間成功的將小鼠的癌細胞與正常組織細胞區(qū)分開來,在達馬迪安新技術的啟發(fā)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物理學家保羅·勞特伯爾于1973年開發(fā)出了基于核磁共振現(xiàn)象的成像技術(MRI),并且應用他的設備成功地繪制出了一個活體蛤蜊地內部結構圖像.勞特伯爾之后,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范圍日益廣泛,成為一項常規(guī)的醫(yī)學檢測手段,廣泛應用于帕金森氏癥、多發(fā)性硬化癥等腦部與脊椎病變以及癌癥的治療和診斷.2003年,保羅·勞特伯爾和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因為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方面的貢獻獲得了當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核磁共振的原理
核磁共振現(xiàn)象來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的進動.
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核與電子一樣,也具有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的具體數(shù)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shù)決定,實驗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shù)也不同:
質量數(shù)和質子數(shù)均為偶數(shù)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shù)為0
質量數(shù)為奇數(shù)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shù)為半整數(shù)
質量數(shù)為偶數(shù),質子數(shù)為奇數(shù)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shù)為整數(shù)
迄今為止,只有自旋量子數(shù)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號才能夠被人們利用,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攜帶電荷,當原子核自旋時,會由自旋產生一個磁矩,這一磁矩的方向與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與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成正比.將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場中,若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方向不同,則原子核磁矩會繞外磁場方向旋轉,這一現(xiàn)象類似陀螺在旋轉過程中轉動軸的擺動,稱為進動.進動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頻率.
原子核進動的頻率由外加磁場的強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質決定,也就是說,對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強度的的外加磁場中,其原子核自旋進動的頻率是固定不變的.
原子核發(fā)生進動的能量與磁場、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與磁場的夾角相關,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之間的夾角并不是連續(xù)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數(shù)決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這些磁量子數(shù)之間跳躍,而不能平滑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級.當原子核在外加磁場中接受其他來源的能量輸入后,就會發(fā)生能級躍遷,也就是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的夾角會發(fā)生變化.這種能級躍遷是獲取核磁共振信號的基礎.
為了讓原子核自旋的進動發(fā)生能級躍遷,需要為原子核提供躍遷所需要的能量,這一能量通常是通過外加射頻場來提供的.根據物理學原理當外加射頻場的頻率與原子核自旋進動的頻率相同的時候,射頻場的能量才能夠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為能級躍遷提供助力.因此某種特定的原子核,在給定的外加磁場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頻率射頻場提供的能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核磁共振信號.
核磁共振的應用
NMR技術
異丙苯的1H-NMR譜圖
參見核磁共振譜
NMR技術即核磁共振譜技術,是將核磁共振現(xiàn)象應用于分子結構測定的一項技術.對于有機分子結構測定來說,核磁共振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譜與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和質譜一起被有機化學家們稱為“四大名譜”.目前對核磁共振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兩類原子核的圖譜.
對于孤立原子核而言,同一種原子核在同樣強度的外磁場中,只對某一特定頻率的射頻場敏感.但是處于分子結構中的原子核,由于分子中電子云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感受到的外磁場強度往往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而且處于分子結構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所感受到的外加磁場的強度也各不相同,這種分子中電子云對外加磁場強度的影響,會導致分子中不同位置原子核對不同頻率的射頻場敏感,從而導致核磁共振信號的差異,這種差異便是通過核磁共振解析分子結構的基礎.原子核附近化學鍵和電子云的分布狀況稱為該原子核的化學環(huán)境,由于化學環(huán)境影響導致的核磁共振信號頻率位置的變化稱為該原子核的化學位移.
耦合常數(shù)是化學位移之外核磁共振譜提供的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所謂耦合指的是臨近原子核自旋角動量的相互影響,這種原子核自旋角動量的相互作用會改變原子核自旋在外磁場中進動的能級分布狀況,造成能級的裂分,進而造成NMR譜圖中的信號峰形狀發(fā)生變化,通過解析這些峰形的變化,可以推測出分子結構中各原子之間的連接關系.
最后,信號強度是核磁共振譜的第三個重要信息,處于相同化學環(huán)境的原子核在核磁共振譜中會顯示為同一個信號峰,通過解析信號峰的強度可以獲知這些原子核的數(shù)量,從而為分子結構的解析提供重要信息.表征信號峰強度的是信號峰的曲線下面積積分,這一信息對于1H-NMR譜尤為重要,而對于13C-NMR譜而言,由于峰強度和原子核數(shù)量的對應關系并不顯著,因而峰強度并不非常重要.
早期的核磁共振譜主要集中于氫譜,這是由于能夠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的1H原子在自然界豐度極高,由其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很強,容易檢測.隨著傅立葉變換技術的發(fā)展,核磁共振儀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發(fā)出不同頻率的射頻場,這樣就可以對樣品重復掃描,從而將微弱的核磁共振信號從背景噪音中區(qū)分出來,這使得人們可以收集13C核磁共振信號.
近年來,人們發(fā)展了二維核磁共振譜技術,這使得人們能夠獲得更多關于分子結構的信息,目前二維核磁共振譜已經可以解析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
MRI技術
參見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核磁共振在醫(yī)學領域的應用.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制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的分布來推測水分子在人體內的分布,進而探測人體內部結構的技術.
與用于鑒定分子結構的核磁共振譜技術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改編的是外加磁場的強度,而非射頻場的頻率.核磁共振成像儀在垂直于主磁場方向會提供兩個相互垂直的梯度磁場,這樣在人體內磁場的分布就會隨著空間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位置都會有一個強度不同、方向不同的磁場,這樣,位于人體不同部位的氫原子就會對不同的射頻場信號產生反應,通過記錄這一反應,并加以計算處理,可以獲得水分子在空間中分布的信息,從而獲得人體內部結構的圖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還可以與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CT)結合為臨床診斷和生理學、醫(yī)學研究提供重要數(shù)據.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非介入探測技術,相對于X-射線透視技術和放射造影技術,MRI對人體沒有輻射影響,相對于超聲探測技術,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夠顯示更多細節(jié),此外相對于其他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不僅僅能夠顯示有形的實體病變,而且還能夠對腦、心、肝等功能性反應進行精確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癌癥等疾病的診斷方面,MRI技術都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MRS技術
參見核磁共振測深
核磁共振探測是MRI技術在地質勘探領域的延伸,通過對地層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測,可以確定某一地層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層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層結構信息.
目前核磁共振探測技術已經成為傳統(tǒng)的鉆探探測技術的補充手段,并且應用于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中,但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鉆探探測,核磁共振探測設備購買、運行和維護費用非常高昂,這嚴重地限制了MRS技術在地質科學中的應用.
核磁共振技術的原理
核磁共振技術的原理
其他人氣:356 ℃時間:2020-06-05 17:51:40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MRI是用什么原理成像的
- 核磁共振波譜法的原理
- 危言聳聽的危怎么解釋.
- 費叔叔有一只手表和一個鬧鐘,他發(fā)現(xiàn)鬧鐘每走一個小時,他的手表會多走30秒,但鬧鐘卻比標準時間每小時慢30秒.在今天中午12點費叔叔把手表和標準時間校準,那么明天中午12點時,費
- 概率論的題..已知100臺車床彼此獨立的工作.
- 初二的什么人能上初三的培優(yōu)班
- 小紅的體重比小寧重5kg,小寧的體重比小紅輕七分之一,小紅的體重是多少?
- the的發(fā)音規(guī)則 是在輔音還是在輔音字母前發(fā)“ z額” 比如the USA
- 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所教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 3角8分是一元的( ),7厘米=( )【用分數(shù)表示】
- 翻譯 用木頭做門 是make the door of the wood 還是make the door from the wood
猜你喜歡
- 1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life and Mum FEELS naturally part of it,
- 2關于吾腰千錢的問題
- 3日本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嗎?高多少米阿?
- 4急求小學五年級上語文詞語手冊第14課和第15課日積月累當中的詞語
- 55x+6y=6,8x+9y=16
- 6高中英語語法與句型
- 7我想問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表示問題,如果一個不等式組是a+2<5,a+3<10,那么在數(shù)軸上表示它的解集該如何表示?是只表示出最后解集a<3,還是把a<3 和a<7都標出來?還有一個問題,x+2<x-1是一元一次方程組嗎?
- 8問一句英語是否有問題
- 9中間變量值域法
- 10急求一篇以心靈的橋梁為主題的作文,不少于500字(原創(chuàng))
- 11It is difficult for a(foreign)_to learn Chinese
- 12圓的半徑是射線,直徑是直線._.(判斷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