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概論
關于文學概論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這是哪種文學理論形態(tài)?.
A、文學哲學 B、文學文化學 C、文學符號學 D、文學心理學
2、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于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鹺,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這是那種文學理論形態(tài)?.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哲學
4、法國學者莫爾斯說“所有的藝術作品———廣而言之,藝術表現(xiàn)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它由發(fā)送者 ———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人或小團體即藝術家,發(fā)送給來自一個特定社會文化團體的個別接收者 .傳遞通道可以是視覺、聽覺,或其他的感受系統(tǒng).”
按此觀點來研究文學的理論,是( ).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哲學
5、“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按此觀點來研究文學的理論,是 :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價值學
6、有人說:“文學與非文學,藝術與非藝術,就是這樣可以通過符號指稱性質(zhì)的認定,做出判斷.文學性藝術性的符號是非特指的虛幻的自律的形式化的,非文學性非藝術性的符號是特指的實在的他律的非形式化的也”.
這種對文學的研究屬于:
A、文學哲學 B、文學文化學 C、文學符號學 D、文學心理學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這是哪種文學理論形態(tài)?.
A、文學哲學 B、文學文化學 C、文學符號學 D、文學心理學
2、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于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鹺,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華之人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這是那種文學理論形態(tài)?.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哲學
4、法國學者莫爾斯說“所有的藝術作品———廣而言之,藝術表現(xiàn)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它由發(fā)送者 ———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個人或小團體即藝術家,發(fā)送給來自一個特定社會文化團體的個別接收者 .傳遞通道可以是視覺、聽覺,或其他的感受系統(tǒng).”
按此觀點來研究文學的理論,是( ).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哲學
5、“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按此觀點來研究文學的理論,是 :
A、文學信息學 B、文學心理學 C、文學社會學 D、文學價值學
6、有人說:“文學與非文學,藝術與非藝術,就是這樣可以通過符號指稱性質(zhì)的認定,做出判斷.文學性藝術性的符號是非特指的虛幻的自律的形式化的,非文學性非藝術性的符號是特指的實在的他律的非形式化的也”.
這種對文學的研究屬于:
A、文學哲學 B、文學文化學 C、文學符號學 D、文學心理學
語文人氣:989 ℃時間:2020-06-03 14:41:57
優(yōu)質(zhì)解答
A C A D C 純屬個人觀點.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Is this chair made ( ) wood?
- 2雞兔同籠,兔的只數(shù)是雞的3倍,共有腳280只.雞、兔各有多少只?
- 3提示的近義詞是什么
- 4為什么“泰山”是“TaiShan Mountain”而黃山卻是“Huang Mountain”呢?
- 5"愛蓮說“是誰寫的?
- 6有一根長方體木料體積是540立方分米,它的截面面積是20平方分米,這根木料的長應是_米.
- 7如圖,小亮從A點出發(fā)前進10m,向右轉(zhuǎn)15°,再前進10m,又向右轉(zhuǎn)15°,這樣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發(fā)點A時,一共走了米數(shù)是( ?。?A.120 B.150 C.240 D.360
- 8電功率的公式:P=W/t=IUt/t=IU讀作?
- 9“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告誡人們什么道理?
- 10已知某件事每隔兩分鐘可能會發(fā)生一次,發(fā)生概率為15%,
- 11(2009?承德縣模擬)(甲、乙均不為0)甲數(shù)的14等于乙數(shù)的16,甲數(shù)的15和乙數(shù)的17比較,( ?。?A.甲數(shù)的15大 B.乙數(shù)的17大 C.可能是甲數(shù)的15大,也可能是乙數(shù)的17大 D.一樣大
- 12一道關于人數(shù)的數(shù)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