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tài),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div style="margin-top:20px">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