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選擇》讀后感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聽到這首歌,我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歷史的選擇》這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中國改革30年來,歷經(jīng)的苦寒和風霜.這就像那梅花呀,在風欺雪壓面前,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jié).
鳥兒選擇了天空,因為它有一雙能夠凌空飛翔的翅膀;魚兒選擇了海洋,因為它有一條能夠游水的尾巴;駿馬選擇了馳聘千里,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因為它的民族有團結的力量.中國,一個曾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曾飽經(jīng)風霜的國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選擇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這種精神,讓歷史選擇了它——東方一只永恒的雄獅.
氣勢雄偉,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古樸典雅,優(yōu)美如畫的蘇州園林;銀裝素裹,云氣繚繞的巍峨泰山.它們讓我知道,它們能成為世界歷史文化的遺產,卻絕不僅僅是因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卻應該是歲月流逝后,歷史在那里留下的頗有獨特韻味的沉淀,因為我知道是歷史選擇了中國.
中國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夜深人靜,長明燈旁,一個虛弱的身影正記錄著歷史的滄桑.他,司馬遷,飽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筆著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臣著——《史記》,史學的天空因為有了你這顆星而更加煜煜閃光,文學的園地也因為有你這顆星而更加燦爛輝煌,我想這些是偉大人物積累而成的文化.
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個憤世嫉俗,報國無門的臣子,用孤憤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歷史的鉛華,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壯語成為后人追求理想的動力,錚錚鐵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這些在漫漫歲月里歷史堆疊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國擁有了如此深遠的文化. 其實,不是每道風景都是珍貴的文化,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著悠久的文化,一種有著生命力的文化,是歷史粹取的結晶,是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的結晶,無窮的力量感動著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 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跡被中國所創(chuàng)造,甚至成為絕響,但也有太多本不該被散化的而被散化為煙塵,我們文明的精髓,我們人民的勞動成果,卻被英法聯(lián)軍一把火毀去,我們的“萬園之園”就這樣隨風而去,它是被歷史所淘汰了嗎?中國文明猶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風雨中永葆生機.滄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陽光下無言的石柱,而中國,這座沉穩(wěn)的大山,卻又一次給世界帶來了噴涌而出的生機與綠意. 歷史選擇了中國,人類并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仍是那座山,一座永遠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傳統(tǒng)的精華,林間的長嘯仍是當初的瀟灑,山林間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變的,是生機,是百折不回呈現(xiàn)出綠色的能力.千載興衰風雨,你,靜靜地佇立于萬千蒼生之上,仰天長望,你如此浩瀚.
歷史選擇了你,我的中國,永遠的中國.
猜你喜歡
- 1正6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誰知道說一下,
- 2入射角和反射角不相等的原因?在什么情況下,入射角不等于發(fā)射角?
- 3鋁鐵在濃硝酸中鈍化表面所形成的氧化物薄膜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其結構是怎樣的?
- 4蘇軾評價
- 5英語翻譯
- 6兩小無猜,具體怎么解釋
- 7誰給我一份原子團化合價表
- 8英語中什么叫“懸垂修飾語”?
- 9(1)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天津到北京的距離是4.8厘米.天津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 10初一3個班為小學捐書,
- 11x²+1<ax+a分之x a不等于 解不等式
- 12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大約是0.65公頃,相當于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的5倍.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列方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