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秋思》賞析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卻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鄉(xiāng),見秋風(fēng)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臨走時怕遺漏了什么,又連忙打開看了幾遍.事本子平,而一經(jīng)入詩,特別是一經(jīng)張籍這樣的高手入詩,便臻妙境.這在詩壇上并不是常有的.
當然以家書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參的《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寫作者戎馬倥傯,路遇使者,托傳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作者身陷安祿山占領(lǐng)下的長安,不知戰(zhàn)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來書以慰遠情.他們都用獨特的技巧表達了思家的心情.這首詩與眾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淺淡,寓曲折于平緩,乍看起來,寥寥數(shù)語,細細吟味,卻有無窮意味.
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頗能道出這首詩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創(chuàng)作甘苦.詩以秋風(fēng)起興,這是自《詩經(jīng)》以來常用的手法.秋風(fēng)一起,北雁南飛,他鄉(xiāng)羈旅,易觸歸思.例如劉禹錫的《秋風(fēng)引》就曾說:“何處秋風(fēng)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我們再來看看詩人的歷史,原來他本籍吳中(今江蘇蘇州),這又使人想起晉人張翰的故事.據(jù)《晉書·張翰傳》說:“因見秋風(fēng)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籍與張翰異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張翰因預(yù)測到齊王司馬冏即將作亂,知機引退,張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見秋風(fēng)而思故鄉(xiāng)這一點上,卻極其相似.他雖不能象張翰那樣馬上“命駕而歸”,但卻把一腔思鄉(xiāng)之情傾瀉在紙上.這種感物緣情的創(chuàng)作沖動,雖然用的是傳統(tǒng)的手法“起興”,但其中包括如許豐富的內(nèi)涵,不能不是此詩的一個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書意萬重”,其中的“欲”字緊承“見秋風(fēng)”.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象一泓清水.秋風(fēng)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里詩人的感情并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我們細玩詩意:詩人因見秋風(fēng)而生鄉(xiāng)思,于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huán)歌》云:“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復(fù)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jīng)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么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又作轉(zhuǎn)折.盡管“意萬重”,無從下筆,但就文意看,家書還是寫了,問題在于匆匆著筆,意猶未盡.“匆匆”二字,生動如畫,既寫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聯(lián)系下文來看,那個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時遇到的:也許就要上馬、上船,即便不象岑參與入京使“馬上相逢”那樣急迫,總還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這樣行色匆匆,寫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筆.由于匆匆落筆,萬重心意一下子很難表達清楚.在這種符合邏輯的描繪之中,詩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說不盡”三字,也與上文“意萬重”緊相呼應(yīng),由于“意萬重”,所以才“說不盡”.而“意萬重”也與“見秋風(fēng)”引起的鄉(xiāng)思相關(guān)聯(lián).黃叔燦《唐詩箋注》說:“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所說不盡者.‘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lǐng)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說明下半首的起頭與全詩的起句,環(huán)環(huán)緊扣,首尾相應(yīng).
結(jié)句更是造語入妙,寫情入微,可稱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評論說:“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fā)開封,極言其懷鄉(xiāng)之切.”又說:“此類之詩,皆至性語也.”(《詩境淺說續(xù)編》)所謂“至性語”,就是說寫出了最真摯的人類共有的感情,而且達于極致.在結(jié)構(gòu)上,上句說“匆匆說不盡”,下句說“臨發(fā)又開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氣氛.
由于此詩藝術(shù)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給予極高的評價.林昌彝《射鷹樓詩話》說:“文昌(張籍字)‘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獨樂府古淡足與盛唐爭衡也.”一般論者以為詩到中唐,不足與盛唐爭衡.但就此詩來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處,以淡語寫至情,發(fā)纖濃于簡古,詩風(fēng)質(zhì)樸,意境渾成,稱之曰“七絕之絕境”,決不為過;與盛唐名家(如前舉之岑參)同類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貞元十五年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jiān)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yè),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zhí)!?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張籍詩歌創(chuàng)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yōu)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歲后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一類描繪農(nóng)村風(fēng)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shù)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shù)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chuàng)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jié)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于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猜你喜歡
- 116、讀下面的詩句,想一想,劃線的詞語在詩中指的是誰,填在括號里.
- 2青出于藍勝于藍.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各是誰寫的
- 3王張李三人在一起,其中一位是教授,一位是博士,一位是副教授.現(xiàn)在知道李比教授年齡大,
- 4Is his home on the 2nd floor?否定形式回答是什么?
- 5大家?guī)兔垂ぁび嘘P(guān)物體運動的.
- 6常見的物體都是由什么組成的,它們總是在不斷地什么著
- 7我會為了我的理想而奮斗的英語、各位好心人吶、幫幫忙吖~
- 8英語中共有哪幾種構(gòu)詞法?
- 9how many 什么do you have
- 10一個口袋里有5只球,編號為1,2,3,4,5,在袋中同時取出3只,以X表示取出的3個球中的最小號碼,X是離散型隨機變量嗎?若是,請指出它的所有可能值,并求X的分布列.
- 11高一作文800字,
- 126.9×7.99+0.69×20.1簡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