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這個作業(yè) 查到了就告訴你下
相似之處:借物喻情
不同之處:《一只貝》中的貝殼是丑陋的,《貝殼》里的貝殼是美麗的
雖然這個答案很爛...(我是這么寫的)但也是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啊!
我是通過這個得出來的...
賈平凹和席慕容都是十分有名的作家.在他們手下的貝殼,是那么普通,但有蘊涵著十分深淵的道理,讓我們細細品味.
賈平凹的《一只貝》,記敘的是一只十分丑陋的珍珠貝,沒有色彩,沒有自由,沒有自己存在時想實現(xiàn)的愿望的貝,但它卻忍受著“內(nèi)在的折磨”,寄托著別人的情感的痛苦,但它沒有說什么,默默的,生成了閃光的珍珠.
作者的描寫能力十分強,文章描寫很樸素,就是記敘了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喜看文山不喜平”.作者先是描寫那個可憐的貝殼的丑陋.但是突然筆鋒一轉(zhuǎn),那貝里居然有那么美麗的珍珠!是啊,丑陋,往往是一種掩飾,掩飾著自己的美麗動人的一面.可是當(dāng)這份美麗展示于天下的時候,也許就是那份丑陋悄然而逝的時候.作者先用美麗的貝殼被孩子們揀去當(dāng)裝飾品,來襯托那個丑陋可憐的貝,那個默默忍受了許多痛苦悲哀的貝殼.
但其實作者的用意是想襯托后來貝殼中藏著的那顆美麗無比的珍珠.但是,貝殼孕育著美麗,自己卻靜靜地消失了.是啊,它沒有留下一絲一語,而它,也沒有炫耀自己是這顆珍珠的主人.讀著,也讓人想到《巴黎圣母院》中的那個鐘樓上的,被人們稱為“鐘樓怪獸”的人.丑陋面孔的他,卻埋藏著一顆美麗的心靈.但卻只有等到他死去以后,這才變成眾所周知的事情.作者就是借用了這個不起眼的貝殼,贊揚了許多具有這種品格的人,也看出作者深深地對那些付出了許多卻最后沒有得到公平的應(yīng)得到的報酬的人的同情.
而席慕容的《貝殼》,描寫得十分細膩,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作者和前文一樣也是借物喻情,先描寫貝殼的玲瓏剔透,美麗別致,看出了貝殼在她的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之大,但接著卻由貝殼的生命短暫,但它卻留下了永恒的美麗,想到了人生應(yīng)該具備的積極態(tài)度,瞬間而逝的生命應(yīng)該也像貝殼一樣留下點什么在這個花開花落的人世間中美麗的一筆.
“在千年之后,也許也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fù)觀看,反復(fù)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這句話深深蘊涵著道理.作者始終認(rèn)為,自己一定要在這個世間上,留下痕跡,一定要像這個貝殼一樣,讓人記住它.文章的字?jǐn)?shù)不多,但卻是發(fā)自作者的肺腑之言.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想象空間.
兩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闡釋了十分深刻的道理.賈平凹、席慕容的文章都很具有特色,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我得出的是那個 你要是還有更好的就寫你自己的 我提供的是資料 認(rèn)真讀讀把.
賈平凹的“一只貝”和席慕容的“貝殼”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賈平凹的“一只貝”和席慕容的“貝殼”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語文人氣:918 ℃時間:2020-05-13 20:44:26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賈平凹 一只貝 讀后感
- 賈平凹《一只貝》
- 對比“蟬”和“貝殼”2篇課文說一說它們的不同處與相同處
- 貝殼席慕容閱讀答案
- 貝殼 席慕容 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 100克氫氧化鉀溶液于100克稀硝酸混合后溶液的Ph恰好為7,生成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jǐn)?shù)為25.25%
- 腦神經(jīng),脊神經(jīng),鼓膜的功能分別是什么?
- )(1一個游泳池長50米,寬30米,現(xiàn)在要放入深1.5米的水,如果每小時可以放入的水是180立方米,需要多少小
- 能表達事業(yè)不理想的詩句有哪些
- 幾乎沒有思考的成語是什么
- 圓內(nèi)接的直角三角形,它的斜邊就是直徑.這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 which is more important,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t
猜你喜歡
- 1Y=1和Y=X^2所圍成的圖形的近似面積?
- 2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 為什么拿出來溫度顯示上升再下降
- 3有含鹽率為20%的鹽水160克,明明想把它變成含鹽率為36%的鹽水,需要加入純鹽多少克?
- 4第一第二章
- 5用24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條邊長度的比是3:4:5,這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度是多少?它的面積是多少?
- 6put sth in 和put sth into的區(qū)別
- 7填諺語、歇后語、俗語等
- 8為什么要在共振頻率條件下進行聲速測量?如何判斷測量系統(tǒng)是否處于共振狀態(tài)?
- 9twenty英語怎么讀
- 10How much so you like it?的回答
- 11寫出下面相應(yīng)的口頭語
- 12關(guān)于成長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