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 日 依 山 盡,
黃 河 入 海 流.
欲 窮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層 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黃河中的一個小崗上,后被洪水沖沒.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可見沖沒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據《清一統(tǒng)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王之渙的這首五絕是“唐人留詩”中的不朽之作.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夢溪筆談》中曾指出,唐人在鸛雀樓所留下的詩中,“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暢當的詩也是一首五絕,也題作《登鸛雀樓》.全詩如下:“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西南,三層,面臨黃河,后被黃河沖沒.2002年重建.此詩描寫作者登樓遠眺,眼前展現一幅遼闊的圖景:落日西沉,黃河奔騰,詩人不禁詠出含有哲理的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 1正6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誰知道說一下,
- 2入射角和反射角不相等的原因?在什么情況下,入射角不等于發(fā)射角?
- 3鋁鐵在濃硝酸中鈍化表面所形成的氧化物薄膜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其結構是怎樣的?
- 4蘇軾評價
- 5英語翻譯
- 6兩小無猜,具體怎么解釋
- 7誰給我一份原子團化合價表
- 8英語中什么叫“懸垂修飾語”?
- 9(1)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天津到北京的距離是4.8厘米.天津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 10初一3個班為小學捐書,
- 11x²+1<ax+a分之x a不等于 解不等式
- 12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大約是0.65公頃,相當于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的5倍.我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列方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