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是在古希臘羅馬史詩的土壤里孕育的,史詩在反映現實、描寫個人遭遇、集中時間描寫某段時間發(fā)生的故事、注意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動等方面深深地影響了后來的現實主義小說.
誕生于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流浪漢小說是西方早期的小說形式之一,它以出身下層的流浪漢為作品的主人公,采用自傳體的形式,以主人公自述經歷為線索,串聯(lián)社會的各種畫面和人物素描,以主人公流浪的經歷表現人物的命運,并反映當時的社會各種生活狀況.受其影響,英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傾向由寫傳奇逐漸走向寫現實,流浪漢小說作品的主題和結構、人物類型等方面也深深地影響了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
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從笛福的個人傳記小說起步,經過斯威夫特的諷刺小說和理查遜的書信體小說的努力探索與實踐,文本模式和藝術形式上均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隨著英國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個人傳記小說和書信體小說的藝術模式開始淪為俗套.小說藝術的更新不但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此時,英國文壇又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明星——亨利·菲爾丁.他不但繼承前人創(chuàng)作的優(yōu)點,首先提出了他的人性寫作原則,而且還成功地發(fā)展了一種新的小說模式:散文體滑稽史詩,從而把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發(fā)展推到了頂峰. 本文主要是就菲爾丁的代表作《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在現實主義方面的實踐與成就進行論述,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菲爾丁的小說方法.第一部分回顧了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興起的背景,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回顧小說興起的歷史背景.菲爾丁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 第二部分闡述了這部小說對現實主義小說理論的實踐.這部作品從史詩性、真實性、批判性和多樣性等四個方式對現實進行顯現,說明這部小說具有傳統(tǒng)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征.菲爾丁繼承了斯威夫特諷刺小說的特點和英國小說幽默的傳統(tǒng),以犀利幽默的諷刺介入社會現實,旗幟鮮明地嘲諷了社會上的各種丑惡和不合理現象,矛頭直指英國時任首相華爾普及其上層統(tǒng)治者.作者遵循文藝真實性的原則,運用大量幽默的詞匯和句式、對比等手段,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外諷”,即在小說夾雜許多旁白和議論的諷刺手段,這種手法豐富了諷刺小說的表現方法. 第三部分指出這部小說的現實主義成就.菲爾丁在他小說中表現出對人的極大關注,首次提出人性寫作原則,即菲爾丁依據小說創(chuàng)作的現實主義理論和“缺憾美”的原則,運用對比的手法,著力揭示真實的人性,同時塑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人物畫廊,這種寫作原則在英國小說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菲爾丁的“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是菲爾丁對現實主義小說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文章從該理論建構切入,論述小說與史詩的親緣、小說與史詩的區(qū)別,以及這部小說的史詩品格.
現實主義小說其實就是一種以散文體寫的喜劇史詩;文章分析了小說的宏大的史詩敘事結構,這部小說既繼承流浪漢小說結構的特點,又摒棄它的缺點,在結構上向前大大跨進了一大步.結構上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花開兩枝,各表兩頭”的雙線結構、橫向穿插以豐富主體結構、次要人物的輔助作用和“大團圓”封閉型的結尾,這種小說結構充分展現了十八世紀英國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社會生活圖景,反映了包羅萬象的世相全景.這一點就是《湯姆·瓊斯》最受人注目的史詩品格,就是它的現實主義成就. 敘述技巧上主要運用獨特的外部敘述方式,這種方式表現為插入作者的大量的旁白和議論,帶領讀者參與到小說的情節(jié)中來,并運用戲劇手法來表現人物之間的緊張沖突,菲爾丁通過這種方式來著力營造小說的喜劇氛圍,充分體現了菲爾丁的喜劇風格,為狄更斯和薩克雷等善于表現社會生活的作家提供原型.菲爾丁的小說理論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尤其是菲爾丁在文學素材的源泉,文學的思想性和他對小說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這三方面給我們予深刻的啟示.本文指出,菲爾丁在認真總結前人文學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人性寫作原則”和“散文體滑稽史詩”理論,這極大地豐富了現實主義小說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