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不平衡
青海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寧市和海東地區(qū),而藏族人口則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西部遼闊地區(qū).西部6個自治州,土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總人口的32.3%,其中藏族人口的比重則更小.以玉樹和果洛為例,玉樹州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27.43%,人口只占5.09%,果洛州土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0.89%,人口只占2.69%.
建國以來,藏族人口數量在各地區(qū)普遍增加,但有的增長較快,有的增長慢,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特點仍然存在.黃南、果洛、玉樹地區(qū)的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較慢.
2.人口密度小,地區(qū)之間差異顯著
按照青海省的四次人口普查資料所表明的數字,青海省的人口密度有顯著增加.1953年每平方公里人口為232人,1964年上升到2.96人,1982年上升到5.38人,1985年上升到5.63人,1990年上升到6.16人.1990年比1953年增長2.66倍.
雖然青海人口密度有所增長,但仍顯著低于全國人口密度,1990年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18人少111.84人,與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相比,青海人口密度僅高于西藏.其人口的分布于變化,詳見下表.
1953—1990年青海人口分布狀況(表四)
從表中可以看出,青海不僅人口密度小,而且分布也極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西寧市和海東地區(qū).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部6個自治州.每平方公里平均為46人,其中玉樹州1990年為1.15人,果洛州為1.58人,海西州為0.97人,人口密度最小.
3.城鄉(xiāng)人口分布結構變化顯著
青海地廣人稀,解放時.城鎮(zhèn)少,規(guī)模也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城鎮(zhèn)人口僅占全省人口的11.58%,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8.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又增至20.4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青海城鎮(zhèn)人口又有很大發(fā)展,城鎮(zhèn)總人口達1632846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3.81%.其中西部6個自治州1990年市鎮(zhèn)人口數達414245人,占城鎮(zhèn)總人口的25.4%.
(二)
藏族人口分布的上述不平衡狀況和人口分布密度的變化趨勢均是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力發(fā)展及其布局的變化、社會歷史和社會行為因素等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口分布不僅表現(xiàn)了不平衡性和歷史繼承性,而且還形成了分布密度增長趨勢的地域差異性.
首先,自然地理條件是區(qū)域經濟開發(fā),生產力提高的經常與必要條件,是人口賴以生存因而形成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的基礎.其中的海拔高低、地貌、氣候等要素的地域組合差異首先制約農牧經濟的發(fā)展,直接造成經濟開發(fā)的形式與發(fā)展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使人口分布與自然帶和農牧業(yè)的分布相一致.
自然地理條件對藏族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海拔高度的影響
海拔高度之所以對人口分布有著很大的影響,是由于氣溫和氣壓均隨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它直接制約著人的生理機能,也造成工農業(yè)生產上的困難.
青海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地勢高聳,3/4以上的地區(qū)海拔3000米以上,全省崇山峻嶺,許多都在現(xiàn)代雪線(海拔4400米)以上,終年積雪,既不能發(fā)展農業(yè),又不能發(fā)展畜牧業(yè),很少有人居住,人口密度近乎零.
海拔3000—4000米的地區(qū),牧草生長茂盛,可以發(fā)展畜牧業(yè),已經有了人類生存的條件,但人口非常稀少.以海西、玉樹、果洛三個面積最大的自治州為例,每平方公里分布的人口密度為1人左右.
再往下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東部農業(yè)區(qū),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既可以發(fā)展畜牧業(yè),又可以發(fā)展農業(yè),人口密度較高,每平方公里達110人左右.
青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是黃河、湟水干支流河谷,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達3000人左右.
2.受地貌地勢類型的影響
青海地貌地勢類型極為復雜,境內的昆侖山、祁連山、唐古拉山、積石山、可可西里山等山脈頂部,廣泛分布著古代和現(xiàn)代冰川,面積達4620.7平方公里,是潛在的淡水資源和固體水庫,但是由于地形高,氧氣不足,氣候變冷,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還不能在此生存.此外,還有大片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不經改造,也不宜人類生存.
此外,全省尚有占總面積1.85%的湖泊和沼澤地,由于結冰期長,盡管有些海拔較低的湖泊有天然魚類生長和人工養(yǎng)魚活動,然而基本沒有形成水面經濟,負擔不了多少人口.
3·受氣溫與降雨量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使本省形成了四個不同的氣候區(qū).
溫暖氣候區(qū).河湟谷地因受海洋氣候的余澤,年平均氣溫在2—9℃之間,年平均降水量250—530毫米,無霜期75—207天,熱量能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要求,人口密度在110人左右,除西寧市外,是青海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
柴達木盆地干旱半旱氣候區(qū).該地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是一個典型的封閉式高原盆地,年平均氣溫0—4℃,氣溫日較差16℃以上,有利于有機物質積累,適于農作物生長.但由于降雨量極少,而且分布不勻,東多西少,東部茶卡地區(qū)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諾木洪至香日德一線以東地區(qū),年平均降雨量100毫米,以西廣大地區(qū)50毫米左右,冷湖和茫崖地區(qū)只有15毫米,氣候干燥,人口極少,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還不到1人.
祁連山寒冷氣候區(qū).該區(qū)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年平均氣溫都在0—-4℃,年平均降水量在329—649毫米之間,宜于發(fā)展畜牧業(yè),人口密度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5.75人,其中祁連縣只有2人.
青南高原寒冷氣候區(qū).該區(qū)年平均氣溫在0—-5.9℃,不適宜農作物生長,多數地區(qū)僅有高原畜牧業(yè),人口密度較低,例如玉樹州人口密度為1.58人.
由于上述氣候狀況,為青海東西兩部分地區(qū)提供了不同的農業(yè)開發(fā)的自然地理條件,故形成了藏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除海拔高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及其決定的農業(yè)、畜牧、漁獵經濟形式對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的制約和影響之外,自然地理條件中的資源,包括礦產、動力、水源、木材等是開發(fā)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工業(yè)、形成城市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從而導致人口分布的再分配.例如海西州是個新型開發(fā)地區(qū),解放前只有16000人,主要是少數民族.解放后由于各種礦產資源的逐步開發(fā),農牧業(yè)工業(yè)及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其人口1982年達到269646人,1990年又增至312327人,比1949年增長19.5倍.從而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上升很快.
自然環(huán)境對人口分布雖然有很大的影響,但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基礎或一種可能性,要實現(xiàn)人口在空間上的分布,最終要通過社會經濟因素作用.關于這一點,這里暫不贅述.
在青藏高原上高寒條件下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
在青藏高原上高寒條件下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點?
其他人氣:489 ℃時間:2020-05-31 09:47:31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巴西高原與青藏高原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 青藏高原在我國的什么位置?你能說說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征
- 舉出兩個例子說明青藏高原氣候的高寒特征
- 下列地理事物中,與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無關的是( ?。?A.雪山連綿,冰川縱橫 B.日照強烈,太陽能豐富 C.地熱資源豐富 D.城鎮(zhèn)多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
- 青藏高原的氣候特點是什么
- 重多音字組詞
- A.B倆地相距1800千米,一列快車和一列慢車同時從A.B倆地開出,相向而行,15小時后相遇,已知快車每小時比慢
- 大學基礎化學和普通化學這兩個過程有什么不同啊?
- 40個陳述句改反問句
- 如何讓自己的語文成績提高?
- 什么是化學之最?和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什么?
- 在一定溫度,壓強下,向100mLCH4和Ar的混合氣體通入400mLO2,點燃使其完全反應,最后在相同條件下得到干燥氣體460mL,則反應前混合氣體中CH4和Ar的物質的量之比為多少
猜你喜歡
- 1已知a,b,c€(-1,1),求證:abc+2>a+b+c.
- 2x³y-2x²y²+xy³
- 3能使物體浮起來的氣體有哪些?
- 4《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最生動、最細膩、幾乎貫穿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是對“我”哪個方面的描寫
- 5祖國,祝你生日快樂(英語怎么說)
- 6生產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收入是勞動的工資和()
- 7heard和listen to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 8已知m.n為方程x的平方減3x+l等于零的兩個根,求代數式-n的平方+3n分之m的平方減3m+2012的值
- 9現(xiàn)有一滿偏電流為500μA,內阻為1.2×103Ω的電流表,某同學想把它改裝成中值電阻為600Ω的歐姆表,(中值電阻:電阻調零后,當測量待測電阻時,電流表指針指在表盤中央時所對應的阻值)
- 1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原生動物都是單細胞動物 B 環(huán)節(jié)動物的身體由許多體節(jié)組成 C節(jié)肢動物身體分節(jié)
- 11求方向向量a=(2,4)的直線截拋物線y^2=12x所得的弦長為√15的直線的方程
- 12it would mean that we'd have to move to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