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祭月習俗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歷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尋月”.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jié),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后終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tǒng)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臺灣省山區(qū)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猜你喜歡
- 1Is this chair made ( ) wood?
- 2雞兔同籠,兔的只數是雞的3倍,共有腳280只.雞、兔各有多少只?
- 3提示的近義詞是什么
- 4為什么“泰山”是“TaiShan Mountain”而黃山卻是“Huang Mountain”呢?
- 5"愛蓮說“是誰寫的?
- 6有一根長方體木料體積是540立方分米,它的截面面積是20平方分米,這根木料的長應是_米.
- 7如圖,小亮從A點出發(fā)前進10m,向右轉15°,再前進10m,又向右轉15°,這樣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發(fā)點A時,一共走了米數是( ?。?A.120 B.150 C.240 D.360
- 8電功率的公式:P=W/t=IUt/t=IU讀作?
- 9“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告誡人們什么道理?
- 10已知某件事每隔兩分鐘可能會發(fā)生一次,發(fā)生概率為15%,
- 11(2009?承德縣模擬)(甲、乙均不為0)甲數的14等于乙數的16,甲數的15和乙數的17比較,( ?。?A.甲數的15大 B.乙數的17大 C.可能是甲數的15大,也可能是乙數的17大 D.一樣大
- 12一道關于人數的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