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
百科名片
《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的一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dá)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目錄
原文
譯文
注釋一、解釋
二、通假字
三、古今異義
四、一詞多義
五、實詞
六、虛詞
七、詞類活用
八、特殊句式
九、重點語句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生平
文學(xué)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處
整體感知
層次劃分
常見問題
文章賞析
課外延伸教材選入
原文
譯文
注釋 一、解釋
二、通假字
三、古今異義
四、一詞多義
五、實詞
六、虛詞
七、詞類活用
八、特殊句式
九、重點語句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生平
文學(xué)成就
生平年表
文章出處整體感知層次劃分常見問題文章賞析課外延伸
教材選入展開 編輯本段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編輯本段譯文
世上先有了伯樂,這樣以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貴的馬,只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而不用千里馬稱呼. 日行千里的馬,有時吃一頓就要吃盡一石的糧食,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資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況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馬差不多都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聽著它嘶叫卻不知道它要表達(dá)的意思.馬夫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們真的不識千里馬.
編輯本段注釋
一、解釋
1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xiàng)馬. 2 辱,辱沒 3 之,的 4 奴隸人,仆役. 5 駢(pián):兩馬并駕 6 駢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櫪,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頓. 11 或,有時. 12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4 食(sì):通“飼”,喂養(yǎng).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馬,代詞. 16 是:這樣,指示代詞. 17 能:才能. 18 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19 且:況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樣.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4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5 策:馬鞭,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馬,代詞. 27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辦法. 28 道:正確的方法. 29 食之:飼養(yǎng)它. 30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指喂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鳴:馬叫, 33 之:無意義. 34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 執(zhí)策:拿著馬鞭. 36 執(zhí),握.策,趕馬的鞭子,名詞. 37 臨:面對. 38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dāng)于“唉”. 39 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40 邪,同“ 耶 ”,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測語氣.
二、通假字
(1)食馬者:“ 食 ” 通 “ 飼 ”,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 “ 見 ” 通 “ 現(xiàn) ”,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無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 嗎 ”.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異義
是: 古義: 這樣的.例: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今義:判斷詞. 安 古義: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 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fù)數(shù)或列舉.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然后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xiàn)以后,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條件 例 :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后. 食 古義:通“飼”喂養(yǎng) 例:食之不能盡其材. 今義:吃.
四、一詞多義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jié)助詞,不譯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 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作動詞,鞭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yǎng),動詞 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其 食之不能盡其材:它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兩馬并駕 稱——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本文指埋沒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zhì) 見——顯現(xiàn)出來,“見”通“現(xiàn)”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種,作代詞 策之——驅(qū)使 (執(zhí))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zhí)——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六、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zhuǎn)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jié),無意義 而(執(zhí)策而臨之)——表修飾
七、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qū)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沒的具體表現(xiàn))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據(jù)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fā)語文教參)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被埋沒的根本原因:論點;主旨句;點明中心)(據(jù)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發(fā)語文教參) 5.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猜你喜歡
- 1二次函數(shù)公式 頂點式和一般式的對稱軸,頂點坐標(biāo),X和Y的關(guān)系,最大值
- 2溫室效應(yīng)的產(chǎn)生與影響 研究目的
- 3以'"驚喜"為話題的優(yōu)秀作文
- 4造成空氣污染的有害物質(zhì)可分為( )和( )兩大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shù)的項目暫定為( )( )( )
- 5Nor的用法
- 6化學(xué)肥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類.含氮量最高的化肥是______,復(fù)合肥料是______(填化學(xué)式).
- 7已知a2+2ab+b2-4(a+b-1)=0,求a+b-3的值.
- 8電位和電壓有什么異同?
- 91、2位和3、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 10大道之行也中是謂大同中大同的今義
- 11Fe與稀硝酸反應(yīng)分哪兩種情況?
- 12平衡計分卡的指標(biāo)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