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fā),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tài).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xiāng)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lián)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的時候,也許曾經(jīng)聯(lián)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xiāng)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jīng)很深切強烈的鄉(xiāng)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tài):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tài)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fā)出時的一個細節(ji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jīng)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 ,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fā)又開封 的細節(jié),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現(xiàn)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fā)又開封的細節(jié),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此評深得張籍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fā),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tài).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xiāng)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lián)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的時候,也許曾經(jīng)聯(lián)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xiāng)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jīng)很深切強烈的鄉(xiāng)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tài):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tài)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fā)出時的一個細節(ji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jīng)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 ,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fā)又開封 的細節(jié),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現(xiàn)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fā)又開封的細節(jié),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此評深得張籍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fā),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說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鑒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tài).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xiāng)的孤孑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lián)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的時候,也許曾經(jīng)聯(lián)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xiāng)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jīng)很深切強烈的鄉(xiāng)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復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tài):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tài)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于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fā)出時的一個細節(ji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jīng)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 ,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fā)又開封 的細節(jié),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現(xiàn)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里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說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fā)又開封的細節(jié),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此評深得張籍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猜你喜歡
- 1請各位英語高手幫我總結下各類詞的用法:
- 2英語中的狀語和語文中的狀語用法一樣嗎?
- 3一物體在一高度釋放,若在下落的一瞬間被子彈擊中,其落地時間與自由下落時相同;若在下落到一半高度時被擊中,時間要變短,為什么?
- 4直徑5mm 長度2500mm的黃銅求重量
- 5The little boy wants a white T-shirt.改為一般疑問句
- 6奧數(shù)題(移動一根火柴棒)
- 7“裁”字查字典去掉部首查幾畫
- 8某電器商場原有電視機和洗衣機工720臺,電視機售出1/2后,剩下的電視機和原有洗衣機
- 9誰能找一篇找一篇簡單一點的2分鐘左右的英語新聞
- 10一千萬加一千萬等于幾
- 11方程x平方-2根號2x+2=0
- 12解方程:5分之19乘5分之21-4x=25分之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