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的異同
《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在內容上,兩篇課文一同構想了理想社會,它們相同之中又有不同.
1、寫作意圖是一致的.
《大道之行也》原文之前有一段文字記述課文來由: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 zhà),事畢,出游于觀(觀,讀ɡuà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起的社會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村,士族地主把持政權,對農村人民的受壓迫受剝削的黑暗現(xiàn)實有深入的了解,對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希望回到原始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平寧靜的生活,希望有一個沒有君主統(tǒng)治,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制度.因而有了千古傳誦的“世外桃源”,這個詞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詞.
2、構想的社會制度、人們應有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致的.
孔子曾經(jīng)說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證明孔子思想取法于先人,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提到理論高度,加工提煉出一個理想社會模式.這個社會的綱領是: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桃花源記》更多的是藝術地再現(xiàn)“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用“漁人”進入桃源所見來展示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他把“大道”里構想的社會特征具體化了,給讀者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麗風俗畫.《桃花源記》里的“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美好生活圖景,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設想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藝術再現(xiàn).
3、都折射出當時黑暗社會的影子.
《大道之行也》在結尾用“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作為全文總括語,這暗含著一種對比,現(xiàn)實社會里有許多黑暗的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作亂等,這些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紛亂、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桃花源記》是通過漁人與村中人的對話反應當時社會的黑暗:“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是直接點明,桃源人之所以來到這里,就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里作者并未詳細寫出村人“嘆惋”的內容,但根據(jù)背景資料和上下文意,可以推知:村中人嘆息外面的人依舊受壓迫受剝削,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嘆息這種戰(zhàn)亂和動蕩的生活何時結束.還有“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也可以看出,村中人不希望外人來打擾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這些話語都折射出當時社會黑暗的影子.
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xiàn)“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在相同之中,課文又有不同之處,這表現(xiàn)在:
1、 本質不同.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是理論上理想的社會模式構想.闡明了社會綱領、社會特征以及人們應當遵守的法則,具有積極意義.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fā).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世外桃源”只是作者為了躲避現(xiàn)實,虛構出來的理想社會情境.從文章結尾,“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和“南陽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來看,它是虛幻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是消極避世的思想.這與“大同社會”的理想,本質上是不同的.
2、寫法不同.
《大道之行也》出自《禮記》中的《禮運》,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是以“言論”的形式,表明對太平盛世的追求,多用排偶句式,表明作者觀點,具有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的特點.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講述了世人感受桃源仙境的故事.虛實結合,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是一個完整又引人入勝的故事
《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在表達上區(qū)別何在?
《大道之行也》與《桃花源記》在表達上區(qū)別何在?
語文人氣:927 ℃時間:2020-03-16 22:58:58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mg未成對電子數(shù)
- 2一項工程,如果40人來做,30天可以完成.如果50人來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 3山中訪友中心句是?急.
- 4某混合氣體中各氣體的質量分數(shù)為O2 32%,N2 28%,CO2 22%,CH4 16%,H2 2%,則此混合氣體對氫氣的相對密度?
- 5用when造句,用過去進行時
- 6描寫春天開的花的四字詞語.
- 7能列算式就列~額.我只剩10財富了,所以對不起咯~
- 8絕地武士用英語怎么說
- 9岳武穆的《滿江紅》中有一句名句.
- 10按規(guī)律填數(shù):1,6,7,12,13,( ),( ).
- 11(x-2)(3x-5)=1 (公式法)
- 12好詞好句好段摘抄,一定要有書名,有書名我會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