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
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與感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壇這個特殊環(huán)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開頭便寫到:“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jīng)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精神近于崩潰,于是就和離家咫尺的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地壇就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母親,“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給他一個僻靜的地方,靜靜地舔舐傷痕,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讓他“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在作者的眼中,地壇雖然看似“荒蕪但并不衰敗”,看似沉寂卻處處涌動著生命的喧囂.在這種啟示之下,作者從開始發(fā)現(xiàn)生命,繼而觀察生命,進而贊嘆生命:“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zhuǎn)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支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廢棄的園子因為有了它們而變得充滿生機,并處處以其生機煥發(fā)出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只有對生命精細觀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銳的感情觸角;只有深愛生活的人,才會以如此溫馨的筆調(diào)描摹如此細微的生命搏動.作品中的這些精美而生動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潤和復蘇的過程.對于這一切,作者把它說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這不就是說大地母親在對作者這個人生道路上暫時“迷途的羔羊”指點迷津嗎?這對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來說,無疑是啟示,是鼓舞,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可以說,地壇像一位智者,在不動聲色地拯救著作者,使作者一步步遠離死亡的陷阱.
在生命意義的有力啟迪下,作者在地壇開始了他長達幾年的“專心致志”的主觀能動性的思考過程——即對“生命”的思考.這是作者思想飛躍的最關鍵、最本質(zhì)的階段.“生與死”,這是一個重要哲學命題,也是生命的首要內(nèi)容.法國哲學家加謬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jīng)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①對于加謬所云的“根本問題”,《我與地壇》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這段時間里,“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這塊既凝聚著沉重的歷史滄桑印記,同時又充滿著各種當代生命騷動的大地,成了啟示作者沉思的最直觀的空間.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作者進行了透徹的、辯證的分析和論證,最后終于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死是一種必然,一種天意,不必害怕,不必急于求成.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早晚會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在你沒有力氣生存的時候,死神肯定會來搭救你.在史鐵生眼里,死是一種回歸,有回家的溫馨,有節(jié)日般的快活.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觀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運巨大打擊的可怕境遇中,經(jīng)歷了狂躁怨恨、悲觀沉淪、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壇——大地母親寧靜溫暖的懷抱里,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徹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從而使自己人生觀升華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晶瑩澄澈的新境界.而地壇在其間對作者來說,既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啟示者,同時又是一個客觀公正的見證人.那些刻印在地壇大地身上無處不在的輪椅車轍軌跡,都見證著作者艱苦而富有成效的哲學思考過程中的每一步努力.
想透了死,并非也就想通了活,尤其對殘疾人的生命來說,就更是如此.人為什么活?怎樣活?成了作者追問的焦點,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去地壇尋找答案,思考生命的內(nèi)涵.“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那不因人時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仍把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得燦爛的石門落日;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時候,把天地叫得蒼涼的高歌雨燕;那能激起人們對過去和未來遐思的雪地上的腳印;那看淡憂郁和喜悅、鎮(zhèn)靜地佇立了幾個世紀的蒼黑古柏;那送來清純泥草味兒的夏日暴雨;那捎來種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的秋風落葉------無不激勵著作者勇敢面對不幸,積極進取,彈奏起一曲曲慷慨激昂的人生壯歌.古園形體曾被人肆意雕琢,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誰也不能改變.石門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腳印、古柏佇立、風霜雨雪仍舊年復一年;園中的花木鳥蟲,競相生長,生機勃勃,一歲一枯榮.這一切都無言地述說著人、動物、植物都會死亡,在生命過程中,都要盡其所能,活出自身的不可更易的特性,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價值.大自然如此,古園如此,萬物之靈的人又何嘗不該如此呢?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史鐵生在大自然中感悟了生.
如果說地壇里勃勃生機的自然讓作者感悟了生死,那么出沒地壇的那些不相識的游人、朋友、親人則向作者默默傳遞著人生的意義、溫暖、樂趣,作者也從他們身上獲取了對生命的感悟.
堅韌的母親,讓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都來園里散步的夫婦讓人想到愛情的甜蜜;認真練唱和作者互致問候的小伙子讓人體會到人與人親近的溫馨;美麗卻先天弱智的拾燈籠花的少女,讓作者悟出“命運面前,休論公道”;運氣不佳的長跑朋友則讓作者思考人活著的價值問題;豪爽的飲酒老人使人品味一種放蕩不拘的浪漫情調(diào);率真的捕鳥老漢則讓人體會到生活中的執(zhí)著癡情;來去匆匆、樸素而優(yōu)雅的女工程師,讓作者生出無窮的美的遐想.
是什么力量促使作者從悲觀漠然到贊嘆、謳歌,進而熱愛生命?是地壇!是大地母親!所以作者說:“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是啊,大地母親哺育和培養(yǎng)著人類,永遠賜予人類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們依戀她,感謝她,正是因為從大地母親的懷抱里獲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信念.而作者把這種人類和大地母親的關系,濃縮、詩化成一種特定個人和特定環(huán)境背景的關系,那就是——“我與地壇”!
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關于生命的感悟是什么啊?
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關于生命的感悟是什么啊?
語文人氣:861 ℃時間:2019-08-19 10:10:32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我與地壇 史鐵生
- 我與地壇 史鐵生給母親出了什么難題
- 想知道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話.
-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后感
- 史鐵生為什么要寫《我與地壇》?
- 經(jīng)過點(-2,0),且與x軸垂直,這條直線的方程是?
- 如圖,A城氣象臺測得臺風中心在A城正西方向320km的B處,以每小時40km的速度向北偏東60°的BF方向移動,距離臺風中心200km的范圍內(nèi)是受臺風影響的區(qū)域. (1)A城是否受到這次臺風的影響?
- 我十一點半吃午飯 用英語怎么說
- 缺乏維生素A可能引發(fā)? A.夜盲癥 B.干眼病 C.腳氣病 D.大脖子病 急!
- 編一個應用題,使列出的方程為500/x-500/x+2=2
- 123456789 三個數(shù)字為一組互相減 一組減另一組等于第三組
-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平均105km用了3小時,然后以每小時28km速度在山地行了2小時到達乙地
猜你喜歡
- 1Draw a picture for the place which you like best 的意思
- 2根號下6是不是最簡二次根式?根號下x+1是不是最簡二次根式呢?怎樣判定是不是最簡二次根式啊?
- 3英語翻譯
- 4寫瑞安的作文,寫民間習俗或景點(最好都寫)
- 5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如果圓柱的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圓錐的體積大約是_立方厘米;正方體的棱長是_厘米,圓柱的底面積是_平方厘米.
- 6白居易的《觀刈麥》中的“婦姑荷簞食”中的食是發(fā)第一聲還是第四聲?
- 7(-30)-(+28)-(-18)+(+14)-(-14)
- 8為什么當指數(shù)是奇數(shù),負數(shù)的冪是負數(shù)
- 9x/(7.5+2.5)+(x-15)/(7.5-2.5)=9 怎么解
- 10以小見大的作文!急!
- 11糧店有150袋大米,第一天賣出2/5,第二天賣出第一天的2/3.還剩下多少袋?
- 12Did she buy presents for her mother last weekend?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