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二十五歲時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釋】 (1)荊門:荊門山,在現(xiàn)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 (2)楚國:楚地 (3)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4)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5)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6)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7)仍:頻頻.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8)萬里:比喻行程之遠.[1] 【譯詩】 自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了楚地準備盡情漫游.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3]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其一 寫作背景(簡要),句解等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其一 寫作背景(簡要),句解等
需要這四首詩的1.寫作背景(簡要)
2.
3.思想感情
4.主旨句和名句
今天是9.23星期四,最晚在今天晚上9:00我要急用
需要這四首詩的1.寫作背景(簡要)
2.
3.思想感情
4.主旨句和名句
今天是9.23星期四,最晚在今天晚上9:00我要急用
語文人氣:610 ℃時間:2019-12-15 05:43:22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歸園田居(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一)這三首的譯文
-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600字的擴寫‘‘‘急需
- 英語翻譯
- 其三是什么體裁.是什么體裁,是什么體裁,其一是什么體裁.
-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陳與義)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句,名句
- 如圖,在三角形ABC中,D是BC邊上的一點,并且∠DAC=∠B,試說明:∠ADC=∠BAC.
- 求人物細節(jié)描寫初一作文
- “雞和兔的數(shù)量相同,兩種動物的腿加起來共有48條,雞和兔各多少只?要用方程解的哦!
- the best gift i have ever received
- 用愕然、化為烏有造句
- 英語1001
- 花季這個詞 怎樣用英語翻譯
猜你喜歡
- 116、讀下面的詩句,想一想,劃線的詞語在詩中指的是誰,填在括號里.
- 2青出于藍勝于藍.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各是誰寫的
- 3王張李三人在一起,其中一位是教授,一位是博士,一位是副教授.現(xiàn)在知道李比教授年齡大,
- 4Is his home on the 2nd floor?否定形式回答是什么?
- 5大家?guī)兔垂ぁび嘘P物體運動的.
- 6常見的物體都是由什么組成的,它們總是在不斷地什么著
- 7我會為了我的理想而奮斗的英語、各位好心人吶、幫幫忙吖~
- 8英語中共有哪幾種構詞法?
- 9how many 什么do you have
- 10一個口袋里有5只球,編號為1,2,3,4,5,在袋中同時取出3只,以X表示取出的3個球中的最小號碼,X是離散型隨機變量嗎?若是,請指出它的所有可能值,并求X的分布列.
- 11高一作文800字,
- 126.9×7.99+0.69×20.1簡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