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xiàn)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yǎng)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作者簡介】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伞薄笆喇悇t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ž 五蠹》),要根據(jù)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韓非繼承和總結(jié)了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ž 物權(quán)》),國家的大權(quán),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quán)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ž 人主》).為此,君主應(yīng)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ž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jīng)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韓非子 ž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ž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ž 五蠹》).他強調(diào)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ž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jié)束諸侯割據(jù),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yīng)用和發(fā)展.
【評點】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shù),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lǐng)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數(shù),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shù).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shù)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shù)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diào)個人應(yīng)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猜你喜歡
- 1已知z、ω為復(fù)數(shù),(1+3i)z為實數(shù),ω=z/2+i,且|ω|=52,求z,ω.
- 2解釋一句VOA的含義
- 3I wonder if this is how it is for everyone my age.My life?請分析句型
- 4為什么人眼看物體是正立的而照相機成像是倒立的
- 5君臨天下這個詞到底是形容什么?
- 6兩個數(shù)的和是91,小明計算這道題時,把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個位上的0漏掉了,結(jié)果算出的和是37.這兩個數(shù)分別是
- 7某商場用36萬元購進A、B兩種商品,銷售完后共獲利6萬元
- 8方程式
- 9毋庸置疑還是毋庸質(zhì)疑,
- 1020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小練筆 200字左右 不準抄襲
- 11it用作形式主語時,后面的不定式是真正的主語,請問此時it與不定式是什么關(guān)系?同位語?
- 12兩只外形相同、額定功率不同的普通白熾燈泡,在它們的銘牌上只能看清“220V”字樣,如何用三種不同的方法判斷哪只燈泡的額定功率較大?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