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岳陽公/安近日處理了一起“切糕糾紛”,而遭到網(wǎng)友調(diào)侃:宇宙中密度最大的三種物質(zhì):黑洞、中子星、新疆切糕.
其實宇宙中密度最大的是中子星,它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厘米, 也就是每立方厘米(和放入咖啡的糖塊差不多大)的質(zhì)量竟為一億噸之巨!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厘米,后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實上,中子星的質(zhì)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zhì)量就與太陽的質(zhì)量相當了.
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金屬鋨,鋨的密度為22.59克/立方厘米(密度第二大的為銥,22.56克/立方厘米).
新疆切糕密度大的來歷是什么呢?
一個饅頭5毛錢,但是一塊比饅頭稍大的糕點居然要賣40元,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此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近日,市民王女士帶著四歲的孩子逛街,看到新疆人在街邊賣“切糕”.王女士上前詢問得知,價格不貴,4元,當即就決心買上一塊給孩子“解解饞”.“比饅頭大一點的一塊切糕竟有這么重,要價四十元.”王女士聽后傻了眼,有點后悔,可賣主卻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最后,王女士只好付錢提貨走人.
“新疆人賣的切糕價格高不說,關(guān)鍵是切糕咋就這么重.”有同樣遭遇的張女士說,前段時間她在國際花城小區(qū)門口買了一塊3厘米厚的切糕,一稱3斤重.
一塊小小的切糕為何會這么重,有網(wǎng)友介紹,制作切糕需準備花生仁、葡萄甘、瓜子仁、糖精等原料.切糕蒸熟以后,趁熱將它放進一個很結(jié)實的木槽之中(木槽由幾塊單獨的厚木板圍成,用粗麻繩和兩頭彎的大鐵釘固定在一起),再用一塊厚木板蓋在切糕上面,木板上面再壓上一些重物,比如石塊或鐵塊,總之要夠重夠分量,當讓你要找?guī)讉€小胖站在上面也無可厚非.就這樣切糕慢慢得被壓到很緊實,里面很多水分也隨著木槽底部的縫隙慢慢流出.
兩天之后,移開重物或者小胖們,再撬起鐵釘,解開麻繩,取下木板,一塊結(jié)結(jié)實實,香氣四溢的切糕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這樣制作而成的切糕,密度高,好像壓縮餅干.
世界上密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啥?比切糕密度大的又有哪些?
世界上密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啥?比切糕密度大的又有哪些?
語文人氣:811 ℃時間:2019-08-19 22:27:09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世界上密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什么?密度是多少?最小的呢?
- 世界上密度最大的物質(zhì)是啥?
- 切糕的密度是多少 我沒計算過 更何況 我也不敢買.,..
- 14和8的公倍數(shù)有
- Si elle n'est pas insister - nous jusqu'à la fin.這翻譯成中文什么意思?謝謝!
- 按例子將字組成詞,再將字拆開組成成語
- 冷組什么詞(常用的)
- 鄭振鐸 《貓》中的 體會下面語句的情感,并分析.1.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 2.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
- 小明用一個動滑輪將重600N的貨物勻速提高2m,如果不計動滑輪重及摩擦,小明所用的拉力大小是_N,實際上小明所用的拉力是375N,則機械效率是_.
- 身高1.6米的人以1米每秒的速度沿直線向路燈下走去,某一時刻,人影長1.8米,經(jīng)2秒,影長1.3米,路燈的高度是
- 一盞電燈接在恒壓的電源上,其功率為100W,若將這盞燈先接上一段很長的導(dǎo)線后,再接在同一電源上,在導(dǎo)線上損失的電功率是9W,那么這時電燈實際消耗的電功率將( ?。?A.等于91 W B.小
- ____(how long/when)did you do your homework last night?Until half past ten.
猜你喜歡
- 1用一個滑輪組在6s內(nèi)把90N的重物勻速提升4m,在繩的自由段端所加拉力為50N,自由段端通過距離為12m.有用功為____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拉力做功的功率為_____W.
- 2英語翻譯
- 3用方磚鋪地,每塊磚邊長0.5米,需要768塊.若改用每塊邊長0.4米的磚,需要多少塊?
- 4改病句這句話有什么錯
- 5高手幫我看看這幾句有沒有什么語法錯誤和用詞不當?shù)腻e誤!
- 6如圖在三角形abc中e是邊ac上的中點,且de平行bc,ef平行ab求證三角形ade全等于三角形efc
- 7什么情況下dollar加s,為什麼.那什麼情況下dollar又不用加s?
- 8求初中美文摘抄
- 9English is a language ______ in many countries.A.speaking B.spoken
- 10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極其形成原因
- 11文以貫道同文以載道有什么區(qū)別?
- 121 (has) a party . 50. We are now (live)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