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讀《鬼谷子》
為什么要讀《鬼谷子》
語文人氣:644 ℃時間:2020-05-19 11:44:22
優(yōu)質(zhì)解答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稱鬼谷先生.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zhàn)術(shù)之得益與否,關(guān)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guān)系到經(jīng)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交流溝通,言談技巧也關(guān)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tǒng)領(lǐng)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cè)重于總體戰(zhàn)略,而《鬼谷子》則專于人際關(guān)系之間交流溝通的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所以,作為一個社會人,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讀《鬼谷子》,以提高自己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谷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為道藏本,取自蕭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另外《持樞》、《中經(jīng)》兩篇確為后人所加,所以我這里沒有譯解.《捭闔》篇與韓非子《說難》篇有異曲同工之處,《說難》,是韓非論述游說之難處,游說,在戰(zhàn)國時期非常盛行,韓非自己曾無數(shù)次游說韓王而沒有成功.其實,稍有智慧的人去游說,基本上不難.關(guān)鍵是看清對方的臉色,摸清對方的心思,誘以利害,即可成功.如果不看對方臉色,不摸對方心思,居高臨下,只按自己的思路游說,那么再好的事也難以成功.因此,《說難》篇也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早之一的人際交流溝通的論文,韓非子從游說者的角度詳細論述了人際之間溝通交流的技巧,很值得現(xiàn)代人學習.鬼谷子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人際關(guān)系溝通的方式,對待人們的言論,或者是分開而剔除,或者是分開而納入,或者是綜合而收取,或者是綜合而去除.只要陰陽能夠和諧,始終都是最佳行為方式.所以,與人溝通交流,關(guān)鍵在于自己是否能把握分開或閉合的門戶.《反應(yīng)》篇,是指類推以響應(yīng),即根據(jù)求學者的問題取相似的事物來推論,以得到求學者的回應(yīng).先秦時期,教育不普及,就算是孔子等許多人開門辦學,相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其范圍也是很微小的,仍然有大量的人不能接受基礎(chǔ)教育.而來接受教育的人,自幼受家庭影響,社會等級環(huán)境影響,已形成很多亂七八糟的思想觀念,初來乍到時,往往會固執(zhí)己見,這就需要施教者的耐心勸說及告誡.所謂類推,是指取相似的事物來推論或衡量,即不要一開始就否定、壓制.我們現(xiàn)代人與人交流溝通,一聽到不同意見,馬上就粗暴否定,尖銳批評,嚴厲壓制,甚至是謾罵,不給對方一點點思考的余地,這樣反而會使求學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從而逃避學習.所以鬼谷子說,人有言論,就是有動心.自己沉默,就是靜心.憑借他的言論,聽聞他的言辭,言論有不符合的,類推以求證,他的響應(yīng)必然會出現(xiàn).然后鬼谷子又說,所謂的摹擬,就是摹擬其事;所謂的比較,就是比較其言辭.所謂羅網(wǎng),是指談話主題預(yù)先設(shè)定好基調(diào)不會跑偏,經(jīng)常把握羅網(wǎng)的綱繩而驅(qū)使他們,他們的言論就會沒有比較,就會跟隨著改變.然后鬼谷子又說,言論有摹擬比較,因而可以定出基調(diào).重復(fù)而且因襲、類推而且覆蓋,萬事都不會失去其言辭.然后鬼谷子又說,想聽聞他們的聲音,自己就要沉默;想要張開反要收斂,想要高大反要低下;想要獲取反要給予.想要敞開情懷,就要摹擬而比較,以統(tǒng)治其言辭.這樣就會同聲相呼,實理同歸.然后鬼谷子又說,首先在于知曉自己,知曉自己然后才能知曉別人.然后鬼谷子又說,尚未看見情形,就圓滑地引導(dǎo);既然見到情形,就方正地侍奉.然后鬼谷子又說,善于教化別人的人非常神奇,使人接受教化而轉(zhuǎn)變而又不知曉其所以然.因此,本篇《反應(yīng)》,可以說是鬼谷子論述教育的一篇論文,他不同于現(xiàn)代的批評教育、灌水教育、鼓勵教育、贊賞教育,而是一種引導(dǎo)教育.也是一篇教人溝通交流的很好的范文.《內(nèi)楗》篇,即是接納與遏制,我們與人溝通交流,或者是統(tǒng)治者、領(lǐng)導(dǎo)人聽取匯報,都會有對對方的言論進行接納或遏制的情形.鬼谷子首先說,我們與人交往,都會有疏遠而親近,有親近而疏遠;有靠近的不使用,有離去的反而求之;有每天進到跟前的不使用,有遠遠聽聞名聲卻相思的等情況;也有或者結(jié)交于道路和規(guī)律,或者結(jié)交于鄉(xiāng)黨或朋友,或者結(jié)交于財富或貨物,或者結(jié)交于采地或女色等情形,那么我們就要根據(jù)他的用意,想深入就深入,想退出就退出: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靠近就靠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要求就要求,想思念就思念,這就是接納與遏制的意思.所謂接納,就是進獻的言論說辭.所謂遏制,就是遏制其所圖謀的事.所以,看見其圖謀事物,就要知曉他的志向意氣.這里所說的志向意氣,就是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我們對待親疏遠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圣人樹立事物,以此率先知曉而遏制萬物,就是這個意思.而對于不可知,或者不知曉如何作為的事,就干脆退出,不要冒險前進.全篇著重的是接納與遏制,但關(guān)鍵還是在于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意志,自己內(nèi)心的自得.如果我們自己沒有一定的主見,那么我們就會偏聽偏信,跟著別人的思路而進退出入了.《抵巘》篇,即是擠推裂縫間隙,而所謂“抵”,——擠推,即是指使用各種不同的辦法,或者是擠,或者是推,或者是堵,或者是塞,或者是返回,或者是傾覆,或者是退出,或者是停息來解決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裂縫間隙(代溝、距離).不僅是人際關(guān)系之間,就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之間都有裂縫間隙(代溝、距離),怎么樣對待各種各樣的裂縫間隙,關(guān)鍵在于使用方法,使裂縫間隙改變其性質(zhì).而不是不管這些裂縫間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處理事情.因為“物有自然,事有合離.”使裂縫間隙合住,還是讓裂縫間隙更大,互相離得更遠?才是我們應(yīng)該考慮的.所以鬼谷子總結(jié)說,世道之所以混亂,就是因為上面沒有明白的君主,王公諸侯沒有道路和規(guī)律,那么小人就會讒言傷害,賢人就不能使用,圣人就會逃匿,貪圖利益欺詐虛偽的人就會作為,君臣就會互相疑惑,社稷就會土崩瓦解,軍隊就會互相征伐猜疑,父子就會離散,背離混亂反目成仇,這就稱之為產(chǎn)生于裂縫.所以鬼谷子說,懂得分開懂得合住的道路的人,就是圣人.而我們現(xiàn)代人,總是自以為是,總是認為事物會按自己的意愿發(fā)展,總是認為別人會按自己的意愿做事,總是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而沒有去考慮彌合自己與別人之間的裂縫間隙,不斷地按自己的意愿去指揮他人、教導(dǎo)他人,所以致使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裂縫間隙越來越大,最終矛盾爆發(fā),無法彌合.人都是依靠其觀念、主見的思想指導(dǎo)行為,所謂的觀念、主見,即是指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對價值的看法.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所說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近,那么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裂縫間隙就很小,容易彌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那么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裂縫間隙(代溝、距離)就很大,如果不加意彌合,那么就不可能走到一起.這就是鬼谷子之所以要談“擠推裂縫”的原因.《飛箝》篇,即是疾速地鉗制,“箝”(qián鉗),古同“鉗”.有鉗制,夾住,限制,約束,制止之意.其含意是指人們在交談、辯論中,抓住對方的一點而限制他、鉗制他、約束他,不要讓其自由發(fā)揮,然后按我的意思引導(dǎo)他.鬼谷子首先說,想要知人,就要觀察其言行,不僅要觀察外表的言行,還要觀察到他的內(nèi)心.在交談中,可以選擇若干話題,可以一會兒相同一會兒不同.可以利用他的話重復(fù)累積,然后又摧毀他的話題,或者述說財產(chǎn)貨物、奇異美物、珠寶玉器、璧玉絲綢、采地女色以侍奉他,或者酌量才能樹立威勢以鉤取他,或者伺候看見溝壑縫隙而鉗制他,這種事就用擠推裂縫間隙的辦法.然后根據(jù)對方話題的內(nèi)容大小,審查其意圖,知曉其愛好憎惡.虛與委蛇而引其說出實話,連接而不失去主題,以追究其言辭.因此,本篇實質(zhì)上是論述人們在交談、辯論中的技巧問題.學會這些技巧,我們才能在交談或辯論中把握主動權(quán),真正摸清對方意圖,然后就可以征用他,就可以要求他,就可以使用他.《忤合》篇,即是指背離與迎合,對一種意見、一種思想、一種說法、一種觀念,是背離?還是迎合?鬼谷子說,我們首先要知曉天地,知曉萬物,然后隨從而轉(zhuǎn)化.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先去簡單地表態(tài),我背離,我迎合,而是要根據(jù)時勢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意見、這種思想、這種說法、這種觀念,如果符合時勢,那么我就迎合、附和;如果與時勢背離,那么我也背離它.鬼谷子這個“與之轉(zhuǎn)化”的思想,如同老子、文子、關(guān)尹子、莊子的“與時俱化”思想一樣,也如同孔子“調(diào)節(jié)”的思想一樣,都是強調(diào)自己要隨從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不要固步自封、固執(zhí)己見.然后鬼谷子說,世上沒有常常貴重的人,事物沒有常??梢孕Хǖ?;這種意見、這種思想、這種說法、這種觀念,如果使用于天下,必然要衡量天下而后才隨從;如果使用于國家,必然要衡量國家而后才隨從;如果使用于家庭,必然要衡量家庭而后才隨從;如果使用于自身,必然要衡量自身才能氣勢而后才隨從;事物的發(fā)展有大小進退,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必然要先謀劃思慮計算確定,而后才實行以疾速鉗制的方法.而我們現(xiàn)代人,絕大部分人沒有自己的思想,都是人云亦云,聽到一種意見、一種思想、一種說法、一種觀念,也不深思熟慮,就隨口附和而迎合,這樣既樹立不起自己的思想,也走不好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樣踏入社會為人處事怎么能進退自如,縱橫任意呢?如果不能進退自如,縱橫任意,那么我們就只有痛苦郁悶和糾結(jié)了.本篇《忤合》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論述“選擇恐懼癥”的文章,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選擇背離與迎合,我們就會被充斥著各種媒體似是而非的奇談怪論所淹沒、所迷惑,從而就不知曉應(yīng)該如何樹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就不知曉應(yīng)該如何走上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揣篇》,即是指揣摩,所謂揣摩,即是指內(nèi)心暗中摸索、推測、思考、猜測,推想,悉心探求.鬼谷子首先說,古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衡量天下的權(quán)勢,而揣摩諸侯的情志.其實我們?nèi)魏我粋€人在為人處事時,都要衡量、揣摩其人其事.可是我們的衡量、揣摩,卻是憑著我們原有的、狹隘的知識和印象去應(yīng)對已經(jīng)變化了的人和事.所以鬼谷子說,我們觀察、揣摩一個人,必然要在他非常喜歡的時候,前往而增加他的欲望;因為一個人有欲望時,不能夠隱藏自己的心情.必然要在他非??謶值臅r候,前往而增加他的厭惡;因為一個人有厭惡時,不能夠隱藏自己的心情,心情欲望必然出現(xiàn)變化,這樣才能得到實情.鬼谷子的這個思想也如同孔子一樣,《論語·學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這個意思是說,不要害怕、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擔憂的是自己不知曉不了解別人.正因為我們不理解別人,才不理解他為什么不理解我,我如果理解了別人,也就理解了他為什么不理解我,因而我就會想方設(shè)法讓他理解我.這才是最佳行為方式.但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實際生活中,實實在在替別人考慮一下了嗎?我們了解、理解周圍身邊的人了嗎?沒有!起碼大部分人都沒有去考慮過別人,都沒有去知曉、了解、去理解過別人.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就多了起來.人們之間若是真能都象孔子所說的這樣,都能互相理解、相互知曉、了解,那么,人們之間的矛盾將會大量減少,人們也就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guān)系了,也就能很好地為人處事了.《摩篇》,與《揣篇》是姊妹篇,《揣篇》,是指揣摩,所謂揣摩,是指內(nèi)心暗中摸索、推測、思考、猜測,推想,悉心探求.“摩”則是指切磋研究,也含有觸摸試探之意.它們同是講人際之間的交流溝通.怎么與人交流溝通?鬼谷子首先說,精妙的切磋研究要以對方的欲望,測量而探求之,內(nèi)心的驗證必然響應(yīng);對方有響應(yīng),必然就會有作為.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必須要懂得人的心理,人的欲望,根據(jù)對方特有的社會環(huán)境、人情關(guān)系,猜測到他的心理活動,才能使他有所響應(yīng).如果不符合他的社會環(huán)境、人情關(guān)系,那么必然會遭遇對方的排斥拒絕.與人交流溝通,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所以我們有時要以平衡,有時要以公正,有時要以喜悅,有時要以憤怒,有時要以名聲,有時要以行為,有時要以廉潔,有時要以誠信,有時要以利益,有時要以謙卑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其實,說來說去,還是要先理解別人,才能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權(quán)篇》,即是指“稱量、平衡”,鬼谷子認為首先列出對方的各種言論,其意思就是我們首先要了解對方,知曉、稱量、平衡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后,我們才能夠去進行游說.我們游說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說服他人,憑借他人的力量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連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都不了解,我們的游說又怎么能成功呢?沒有眼睛的人不可以向他們顯示五色,沒有耳朵的人不可以告訴他們五音.所以不可以前往的人,就無法開導(dǎo)他們.不可以前來的人,就無法接受他們.然后鬼谷子又說,有智慧的人不使用自己的短處,而是利用愚蠢的人的長處;不使用自己所笨拙的,而是利用愚蠢的人所擅長的,所以不會有困難.言說其有利,是因為要隨從了解其長處;言說其有害,是因為要避開了其短處.然后鬼谷子又說,所以與智者言說,要依靠博學;與博學者言說,要依靠辨析;與辨析者言說,要依靠綱要;與高貴者言說,要依靠權(quán)勢;與富裕者言說,要依靠高貴;與貧窮者言說,要依靠利益;與低賤者言說,要依靠謙卑;與勇敢者言說,要依靠敢作敢為;與愚昧者言說,要依靠尖銳.這些都是言說的藝術(shù),而人們經(jīng)常違反.然后鬼谷子又說,言談有許多類型,事情有許多變化.所以終日言說,不會失去其類型,而事情就不會混亂;終日不改變,就不會失去其主宰.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被對方的話題牽著走,而是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游說的宗旨.《謀篇》,是指謀劃、計謀、謀略,是指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象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鬼谷子首先說,凡是謀劃都有道路,必然要得到所憑借的,以求得其情形;只有明了其情形,與人交流溝通才會有成效.所謂的度量才能、酌量能力、揣摩情形,就是要掌握方向.第二段的意思是說,與相同觀念的人交流溝通,就容易成功;人的觀念不相同,那么交流溝通就容易失敗.所以土墻總是從縫隙處毀壞,樹木總是從關(guān)節(jié)處毀壞,這大概就是事物的原理吧.第三段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有變化,所以我們要有謀劃,而謀劃必然要有計劃,計劃必然要有準則,而準則就是我們的道路.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要根據(jù)我們的道路上的準則而進行.第四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先了解對方,如果用利益去勸說一個仁愛的人,那么必然會失敗.如果用困難去勸說一個勇敢的人,那么必然達不到目的.如果用謊言去勸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那么必然會被拒絕,甚至會被揭穿.而那些愚蠢的人容易蒙蔽,不肖之徒容易恐懼,貪婪的人容易被誘惑,這些都是要憑借事情來裁決.第五段的意思是說,與人交流溝通,一定要把話說到對方心里去,所謂外表親近而內(nèi)心疏遠的人,是指雙方的觀念不同,有很大差距,但是環(huán)境又迫使雙方在一起,比如同事,比如親友關(guān)系等.所謂內(nèi)心親近而外表疏遠的人,是指雙方觀念相同,但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我們要憑借其疑惑的,或憑借其顯現(xiàn)的,或憑借其所說的,或憑借其厭惡的,或憑借其擔憂的與之交流溝通.然后,通過切磋使其恐懼,通過推崇使其行動,通過微妙的言說而證明,通過驗證之事而使其響應(yīng),通過壅塞而使其堵塞,通過混亂而使其迷惑,這就稱之為計謀.與人交流溝通,必要時就要使用計謀,不能只憑自己的想象就去言說.第六段的意思是說,計謀的使用,公開不如私下,私下不如結(jié)交;結(jié)交就會沒有縫隙了.也就是說,與人交流溝通,首先要根據(jù)對方的身份,選擇游說的內(nèi)容,不要以人們所不愿意的事強加于人,不要以人們所不知曉的事而教導(dǎo)于人.人之所以有喜好,就學著順從之;人之所以有厭惡,就避開而忌諱之.第七段的意思是說,可以知曉的人,就可以利用;不可以知曉的人,就不要去利用.所以說:事情貴在控制別人,而不貴在被人控制.控制別人的人,就掌握了主動權(quán).被人控制的人,就被控制了命運.所有這些與人交流溝通,關(guān)鍵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全篇緊緊圍繞著與人交流溝通的問題,提出了與人交流溝通要事前有謀劃,不能只憑著自己的想象就去與別人交流溝通.所以,關(guān)鍵問題就是一定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決篇》,說的就是決斷,我們對一件事有疑惑,必然要寄托于內(nèi)心有疑慮的事,才需要決斷,如果沒有疑惑,就會馬上拍板敲定.但怎樣決斷,則是大問題.取用還是放棄?這就需要選擇,人們每做一件事,都會有疑惑,都想知道后果怎么樣,都會考慮自己的選擇對不對.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萬年.以至于人們大都患上選擇恐懼癥.遇到很難選擇時,古代人們就發(fā)明了占卜、算命,把選擇權(quán)拱手交給了鬼神.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的生活中、工作中都會有若干次選擇,每次選擇都很重要,倘若不會選擇,就會錯過機遇,最后將一事無成.凡看見的都想要,或是凡看見的都不想要,都不對.輕率地隨便選擇,則會得到煩惱和痛苦的后果.所以,會不會有所選擇,這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有許多人自認為是會有所選擇的,其實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想選取好的,而厭惡平淡的、差的;殊不知,很多事情從表面上來看是很好,可是其好的景況已經(jīng)到頭了,盛極必衰!當他選擇了這個好的后,沒多久就盛極而衰了.許多人只看見有利的,殊不知利益后面緊跟著禍患,因為你所看見的利益別人也看得見,你既然獲取了它,別人也想獲取它,你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不得不防止別人的覬覦,以及奪取.這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而許多差的呢,平淡的呢?當你選擇了它后,從中發(fā)掘出新的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所以,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面臨的選擇就很重要,到底選擇什么?這就需要智慧了.鬼谷子認為,對于事情的發(fā)生度量于過去之事,驗證于未來之事,檢驗于公平的真情,就可以這樣決斷了.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事,參考一下過去同類的事情,再考慮一下后果,再檢驗一下是否公平,是否是真情,就可以決斷了.如果有不公平的現(xiàn)象,有不真實的情況,那么就不可以選擇決斷,最好選擇放棄.《符言》,是指已經(jīng)驗證、已經(jīng)應(yīng)驗了的言論,已經(jīng)驗證、已經(jīng)應(yīng)驗了的言論是什么呢?第一節(jié),講位置,意思是要人們找準自己的位置,所謂安定、徐緩、公正、靜默,其施加于法度無不柔軟,是指人們對待法度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如果人們采用混亂、急速、偏私、浮躁的態(tài)度對待法度,那么就不是柔軟而是堅硬了.所以,關(guān)鍵是我們自己的位置和態(tài)度.第二節(jié),講明白,人們總是以自己的眼睛來看,以自己的耳朵來聽,以自己的心來尋求所謂的智慧,還自以為很明白,其實這是糊涂.這個世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是不同的,是別有風彩的,有人看到的是陽光面,有人看到的是陰暗面,有人看到的是平面,有人看到的是立體面,有人看到的是橫切面,有人看到的是縱深面,有人站得高看得遠,有人站得低看得近,這取決于每個人角度、立場、高低的不同.所以,要和同于眾人的看法才能稱之為明白.也就是說,不能以自己的明白去代替他人的糊涂,焉知是眾人皆醉我獨醒?還是眾人皆醒我獨醉?第三節(jié),講規(guī)律,其中心意思就是講不要固步自封、固執(zhí)己見,自己堅強而拒絕其它任何學問,就會造成自己心靈的閉塞.世界如此之博大,是我們這一生這一點狹隘的知識所能了解所能包容的嗎?有人說,高山仰望它就不能看到頂;深淵測量它也不能量到底,但鬼谷子認為,高山仰望它就能看到頂;深淵測量它就能量到底.所以,固執(zhí)己見只能使自己閉塞.這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規(guī)律,有誰能真正了解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即使是專家,也只能講清楚一小部分的規(guī)律.所以,尊重規(guī)律,不要固執(zhí)己見.第四節(jié),講賞賜與懲罰,我們都是社會人,既然是社會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情關(guān)系,那么,是人情關(guān)系重要?還是法度重要?如果我們認為人情關(guān)系重要,那么我們?yōu)榱司S護人情關(guān)系,就會破壞社會法度.如果我們認為社會法度重要,那么我們只有犧牲人情關(guān)系.所以,使用賞賜貴在誠信,使用刑罰貴在堅決.也就是說,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也要有一定的底線,不能因為人情關(guān)系而導(dǎo)致社會混亂.因為混亂的社會對任何人都是不利的.第五節(jié),講詢問,我們現(xiàn)代人,很不善于詢問,原因在于詢問別人很沒有“面子”,會丟人,會被別人瞧不起.自己不懂而別人懂,尤其是一個比我窮的人,一個比我年齡小的人,一個社會地位不如我的人,他憑什么比我懂得多,我憑什么要問他?難道金錢、地位與知識能畫等號嗎?所以鬼谷子說,想一想,天、地、人道,四方上下,前后左右,你都懂嗎?第六節(jié),講憑借,只有憑借一個平臺,才能做事,只有憑借時勢,事情才能成功;只有憑借我們的人生道路,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可是有些人卻異想天開,叫喊著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就必然能夠成功嗎?第七節(jié),講周密,一個家庭里要有規(guī)矩,全家人才會內(nèi)外溝通,才能知曉人們的所聽所聞;如果家長獨斷專行,全家人唯唯喏喏,家長只憑著自己的意愿做事,這樣的家庭能長久嗎?而所謂規(guī)矩,則是周密的,不是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第八節(jié),講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萬事萬物,恭敬地對待身邊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眼睛、耳朵,才能真正明白事理.如果飛揚跋扈、固步自封、固執(zhí)己見,那么所有的人都會遠離,都會不說真話,又怎么能明白地知道千里之外,隱微之中的事情呢?第九節(jié),講名與實,與孔子、荀子的“正名”很相似,“正名”理論是孔子反對形式主義的一個明白的表現(xiàn).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須各自按照其社會角色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君主要象個君主,臣子要象個臣子,父親要象個父親,兒子要象個兒子,并按照其社會角色遵循各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標準.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即要求用“實”來符合“名”所規(guī)定的要求,或用“名”所規(guī)定的要求去糾正已經(jīng)存在或變化了的“實”.從而肯定了“正名”的邏輯價值和名辯的社會作用.名稱和實質(zhì)應(yīng)當互相關(guān)聯(lián),如果事物相類似,就應(yīng)當叫同一名稱.如果事物相異,就應(yīng)當叫不同的名稱.荀子提出“正名”,就是要使本來如此的就本來如此,不要用一些奇談怪論把本來如此的變成本來不如此了.只有讓本來如此的依然還是本來如此,不憑借奇談怪論來擾亂正確的名稱,人們才不會蔽塞和被蔽塞.鬼谷子則說:名稱恰當那么就是產(chǎn)生于實際,實際產(chǎn)生于事理,事理產(chǎn)生于名與實的規(guī)律.規(guī)律產(chǎn)生于和諧,和諧產(chǎn)生于恰當.他們說法雖然不一樣,但意思卻是一樣的.在本篇中,鬼谷子用字很簡略,但卻句句切中要害,不思索,就很難讀懂.這些已經(jīng)驗證,或者是已經(jīng)應(yīng)驗了的言論,應(yīng)該就是歷史的經(jīng)驗,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本經(jīng)陰符七篇》,所謂“本經(jīng)”,是指基本綱領(lǐng);所謂“陰符”,是指暗中驗證.論述的是“盛神”——旺盛我們的精神,“養(yǎng)志”——修養(yǎng)我們的意志,“實意”——充實我們的思想,“分威”——辨別區(qū)分威勢,“散勢”——分散改變形勢,“轉(zhuǎn)圓”——轉(zhuǎn)動圓環(huán)而追求事物的吻合,“損兌”——減少快刀斬亂麻一般鋒利的言行.這七個方面,都是圍繞著人際關(guān)系之交流溝通而展開的,想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就是要旺盛我們的精神,讀書人,通達于精神旺盛,就能夠修養(yǎng)意志.沒有旺盛的精神,就很難立足于世.因此,必須要修養(yǎng)我們的意志,而不要意氣用事.想要充實思想,心里就要安靜,思慮就要深遠.心里安靜那么神奇的謀略就會產(chǎn)生,思慮深遠那么計劃謀劃就能成就;神奇的謀略產(chǎn)生那么意志就不會混亂,計劃謀劃成就那么功績就不會更迭、交替.辨別區(qū)分他人的威勢后,我們才能夠想辦法動搖其威勢,使其應(yīng)和于我之威勢.這就稱之為知曉形勢.如果我們拚命以己之威勢與他之威勢相爭,不見得能夠取勝,而且還有可能一敗涂地.要推動形勢變化而行為,那么形勢就會被分散.我們主動行為,那么我們就能掌握形勢的主動權(quán),被分散了形勢的人,就會掌握不了變化的形勢.雙方對峙,兩事相遇,必然要尋找一個吻合點,使雙方意見能夠達成一致,才能使對方接受我的言說.如果對方心里想的是東,而我偏要說西,那么兩人的分歧就會加大,最終談不攏,只好不歡而散.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推究對方的心理,探查到對方的計謀,就能夠知曉轉(zhuǎn)動圓環(huán)而隨從方正.能夠順應(yīng)自然的形勢而掌握主動權(quán).掌握主動權(quán)后,形勢也會隨之而變化.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閱讀 鬼谷子 這本書,怎么閱讀,把握主中心?
- 關(guān)于鬼谷子的一切
- 求《鬼谷子》的詳盡解釋
- 在3時到4時之間的哪個時刻,鐘的時針與分針:
- 快車與慢車從相距300千米的兩城同時相向而行,在距離中點25千米相遇,慢車與快車的速度比多少?
- 甲、乙兩數(shù)和是1.98,如果把甲縮小到原來的1/10,那么甲與乙的比是1:1,原來甲數(shù)是_,乙數(shù)是_.
- 詞最早出現(xiàn)在(...)時期
- 請設(shè)計實驗來證明一朵花中只有雄蕊和雌蕊與果實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guān)系
- 李白 杜甫 李賀 王維 白居易 的詩各兩首
- opencv 求解釋語句:((uchar*)(Img1->imageData + Img1->widthStep*pt.y))[pt.x]的具體含義
- of danger 和 in danger的具體區(qū)別
- Mid-Autnmn Festival is on autumn.中哪個單詞是錯的,還要寫出對的單詞來.
猜你喜歡
- 1仿寫句子:生活!你是一杯酒,散發(fā)著迷人的醉香.
- 21杯水五分之四千克,二分之一杯水重幾千克/四分之三杯水重幾千克?
- 3買8瓶可樂和10個漢堡,共花了126.4元,已知漢堡8.8元一個求可樂多少元一瓶?
- 4北京時間2013年5月2日8點,東12區(qū),西12區(qū).分別是?
- 5英語翻譯
- 6誰能說出100字左右的寫景作文?
- 7橢圓x2m+y2n=1的焦點在y軸上,且m∈{1,2,3,4,5},n∈{1,2,3,4,5,6,7},則這樣的橢圓的個數(shù)為 _ .
- 8柳樹用英語怎么說?
- 9請問最快的學英語的方法是什么?急
- 10怎么寫英文簽名 50分!
- 11王家莊果園有桃樹1500克,占果樹總數(shù)的5分之3,梨樹的棵樹占果樹總數(shù)的5分之2,王家莊果園有梨樹多少棵?
- 12初一幾何角度112.27度等于112度多少分多少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