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永久 码,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center id="usuqs"></center>
  • 
    
  • 關于孫中山的資料

    關于孫中山的資料
    其他人氣:163 ℃時間:2019-09-06 17:55:22
    優(yōu)質解答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chuàng)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jù)其生前遺愿,將陵墓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文名: 孫文
      外文名: Sun Yat-sen
      別名: 原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等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職業(yè): 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
      畢業(yè)院校: 香港西醫(yī)書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國同盟會
      1911年發(fā)動武昌起義,推翻滿政府
      代表作品: 《三民主義》
      尊稱: 中華民國國父
      人生哲學: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籍: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zhèn)上沙村
      陵墓所在地: 南京 中山陵
      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并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tǒng)忠君觀念束縛,才敢于如此自稱;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亦采用此說. 至于“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夸大不實. 另外,孫文在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列、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諢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汶汶”一詞,出自《史記·屈原列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說“汶汶,猶昏暗不明也”,或說“蒙垢塵也”,或說“玷污也”.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孫中山嘗于《上李傅相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籌劃通過募款,創(chuàng)建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并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口號,計劃以“振興中華”為目標,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yè)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zhàn)〇|、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huán)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云、謝纘泰等人已經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先行創(chuàng)立了“輔仁文社”.因志業(yè)相近,孫中山遂與輔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舉全社并入興中會.其后租賃總會所一處,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時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正式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選出楊衢云為會辦(President,當時譯為“伯理璽德天”),孫中山為秘書.3月16日(陰歷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jù)地,并采用陸?zhàn)〇|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隨后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 當時,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孫中山主持前方發(fā)難任務.于是他進入廣州,創(chuàng)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陽節(jié))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以失敗告終.陸?zhàn)〇|等多位重要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孫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fā)展興中會及籌款. 1896年斷發(fā)改裝的孫中山
      1896年秋,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shù)乇磺逋⑻貏站儾度胫袊桂^,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又譯作“倫敦被難記”),孫中山被邀以英文寫作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 1897年,孫中山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中山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yǎng)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逝? 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lián)軍,孫中山借機聯(lián)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鴻章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xié)助下,卻發(fā)覺一切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鴻章赴北京協(xié)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 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臺灣,得當?shù)厝毡竟賳T答允,支持在廣東發(fā)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tài)度,起義失敗,孫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設為革命誓詞.同年9月,孫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華僑中發(fā)展革命. 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代聘律師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接著,他又到美國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fā)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 1905年,孫中山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lián)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再度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確定為革命政綱,并將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 他在發(fā)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即“民族、民權、民生”,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zhàn).繼而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舉所誓之四綱,力圖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孫中山由法國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孫中山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新加坡由此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 晚晴園議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國各地發(fā)動起義(見“起義年表”),甚至經越南親赴廣西主持鎮(zhèn)南關起義,最終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國國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與此同時,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guī)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qū)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紛紛響應. 1912年8月,同盟會聯(lián)合其他黨派改組成立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指使特務暗殺熱衷于議會民主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袁世凱為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兇手.但調查結果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嘩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fā)動“二次革命”.袁世凱一方面阻撓宋案的司法審判,一方面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大貸款,以充實軍費.袁世凱的膽子更大了,先后罷免了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的都督職務,同時命令事先已集結在九江、南京附近的軍隊發(fā)起進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來宣布獨立的各省,在戰(zhàn)爭失利的情況下,先后撤銷獨立.“二次革命”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失敗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1917年9月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陸海軍大元帥,宣告與北京袁世凱政府對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學系軍閥的挾制,被迫辭去大元帥之職.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并發(fā)表所著《孫文學說》、《建國方略》.1921年4月,在廣州重組軍政府,任非常大總統(tǒng). 1922年6月,陳炯明武裝叛變,孫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陳炯明被驅逐后,才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就大元帥職.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fā)表改組國民黨宣言;確定“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過新黨綱、新黨章,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為新三民主義;將中國國民黨改組為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lián)盟,從而實現(xiàn)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年11月,應馮玉祥電請北上“討論國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主張,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口號.當時孫中山在天津肝病發(fā)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眾10萬人的熱烈歡迎,并發(fā)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終年59歲.臨終前在遺囑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據(jù)統(tǒng)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fā)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其實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據(jù)《鳳凰周刊》報道,當時的孫中山還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孫中山的話來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附:起義年表
      起 義 名 稱 年 代 起 義 經 過
      1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zhàn)〇|等人,準備襲取廣州. 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zhàn)〇|被捕犧牲.
      2 惠州起義 1900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鹽田區(qū)三洲田村一帶)發(fā)動起義.
      3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4 安慶起義 1907年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后失敗殉難.
      5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9月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鎮(zhèn)), 十余日后起義失敗.
      6 鎮(zhèn)南關起義 1907年 12月黃明堂受命在鎮(zhèn)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指揮.
      7 防城起義 1907年 9月王和順受命在欽州王光山起義.
      8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9 河口起義 1908年 4月黃明堂在云南河口起義.
      10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2月倪映典在廣州發(fā)動新軍起義.
      11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后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 合葬于黃花崗.
      12 武昌起義 1911年 推翻滿清政府.
      臨時組閣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xié)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翆V普鹊?民國卓立于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月底臨時參議院組成.孫中山在總統(tǒng)府門前接受衛(wèi)兵的致敬
      當時,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實際投入革命戰(zhàn)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xiàn)多頭馬車的情形. 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后,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tǒng)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后關鍵.最后與袁達成協(xié)議:臨時大總統(tǒng)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2] 1912年(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fā)布《退位詔書》,13日孫中山即向參議院請辭,并舉薦袁世凱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詣,協(xié)助袁世凱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其重視向國民宣誓一事.為了引導袁世凱步入民主程階,4月1日,孫中山親自去參議院,宣布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到北京會見,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設中國鐵道.1912年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的結婚照
      旋,同盟會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國民.”為理由謝絕,并委任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于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并兩次發(fā)表討袁宣言,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加入中華革命黨.
      護法運動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后“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并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xiàn)“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fā)動兵變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tǒng)),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 孫中山就職后,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lián)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1922年6月,陳炯明發(fā)難,爆發(fā)炮擊總統(tǒng)府事件,孫中山化裝離粵,退居上海.
      聯(lián)俄聯(lián)共
      自陳炯明兵變后,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lián)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會面后二人曾發(fā)表《孫文·越飛聯(lián)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以及倒戈粵軍聯(lián)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的攻擊下,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敗退至東江.2月21日,孫中山得以重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12月29日,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xié)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改組國民黨.并于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xiàn)后,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chuàng)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3]
      病危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zhàn)爭爆發(fā),9月4日,孫中山在廣州組建北伐討賊軍,任命譚延愷為總司令,聯(lián)合盧永祥、張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準 國父
      備進行北伐.10月10日,廣州發(fā)生商團事變,10月15日,孫中山率師回廣州,擊潰廣州商團武裝.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fā)動北京政變,推倒大總統(tǒng)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事.此時,孫中山健康已急轉直下,但為了國家的前途,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作斗爭,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4] 1924年11月,孫中山離開廣州,繞道日本,開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達天津,由于一路顛簸和北地嚴寒,舊病復發(fā),他邊接受治療,邊接見京津要人,并計劃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臨時執(zhí)政府行文各國使署,有尊重歷來條約之意”,孫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隨之加劇.段祺瑞致電相催:“時局未定,庶政待商,務祈速駕,以慰眾望.”孫中山復電:“準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飯店后,次年1月即開始病發(fā).1月26日,被確診為肝癌,在協(xié)和醫(yī)院接受手術.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館接受中醫(yī)治療,3月11日,自知不起,臨終時由夫人宋慶齡扶腕,在汪兆銘(即汪精衛(wèi))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lián)政府書》上簽字. 后世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政治遺囑.他當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視孫夫人(宋慶齡)”,“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何香凝回答:“先生,我親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不測,我們當盡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我雖然知識能力都很薄弱,但是總算能夠親受總理三民主義的教誨,我有一分力量,必定盡力宣傳.”[5]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原發(fā)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享年59歲.彌留之際,他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斗……救中國!” 長久以來外界都一直以為孫中山死于肝癌,其實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發(fā)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案室原主任馬家潤找到1925年1月26日孫先生的病案(13頁的英文病例記錄,編號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孫逸仙”,其中有幾張器官標本的照片),證明原發(fā)病確是膽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峽兩岸學者交流孫中山事跡時,協(xié)和醫(yī)院醫(yī)生展示了這份報告,才揭示了孫中山死于膽囊癌的真相.[6] 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孫中山的死訊:“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y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鐘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1920年孫中山在上海
      同日,胡漢民飭令各地停止宴會:“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wèi)來電、謂孫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簽名吊唁者竟達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余萬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是治喪處成員,并敬獻長挽聯(lián):“廣東是現(xiàn)代思潮匯注之區(qū),自明季迄于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于斯鄉(xiāng),先生挺生其間,砥柱于革命中流,啟后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殫心瘁力,誓以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斗諸遺訓,成厥大業(yè)慰英靈.” [7]1925年4月2日起,孫中山靈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遺書
      孫中山彌留之際,曾在2份遺囑上簽署.其一為《政治遺書》,其二為《家事遺書》,以下為遺書全文. 政治遺書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xù)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xiàn).是所至囑!” 家事遺書 “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5]
      革命年表
      ●1883年 與陸?zhàn)〇|搗毀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鼓動“勿敬朝廷”,被視為“大逆不道”,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為“四大寇”;《致鄭藻如書》. ●1894年 《上李鴻章書》;興中會成立.孫中山先生
      ●1895年 香港密謀起義失敗,陸?zhàn)〇|等就義. ●1896年 倫敦蒙難. ●1898年 拜會康有為、梁啟超. ●1899年 兩黨合作失敗. ●1900年 惠州起義失敗. ●1904年 加入致公會. ●1905年 同盟會成立;《民報》創(chuàng)刊,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06年 提出“五權憲法”.1906年6月,在晚晴園主持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新加坡由此成為革命黨人在南洋的活動中心. ●1907年 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廉州、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 ●1908年 欽州、廉州起義、云南河口起義. ●1910年 廣州新軍起義. ●1911年 武昌起義. ●1912年 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發(fā)表《孫大總統(tǒng)對外宣言》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月辭臨時大總統(tǒng)職. ●1913年 宋教仁被刺;發(fā)動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華革命黨,任總理. ●1915年 發(fā)表《討袁聲明》,發(fā)動“護國運動”. ●1916年 發(fā)動護法運動;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 ●1917年 被迫辭去大元帥職,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列寧復函孫中山,向“中國革命的領袖”致敬,“共同進行斗爭”. ●1918年 《建國方略心理建設》付梓;發(fā)表《護法宣言》; 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 ●1921年 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再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建國方略物質建設》付梓;會見李大釗. ●1922年 以大元帥名義發(fā)動員令,命令各軍分路出師北伐;與陳炯明失和,北伐失??;李大釗由京到滬會見交談,并介紹李大釗加入國民黨. ●1923年 發(fā)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公布《中國國民黨黨綱》,《中國國民黨總章》;發(fā)表《孫文—越飛宣言》,復命廖仲愷與越飛商談中蘇聯(lián)合細節(jié); 再建大元帥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發(fā)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中國國民黨黨綱草案》;發(fā)表《關于粵海關關余問題宣言》,抗議美、英干涉中國內政;李大釗抵廣州,協(xié)助完成國民黨改組和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準備工作. ●1924年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籌辦黃埔軍校;發(fā)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通過《國共合作草案》、《國民黨與世界革命運動草案》;發(fā)布《北伐宣言》,舉行北伐誓師典禮; 應馮玉祥之邀,同意北上;發(fā)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對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發(fā)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遺囑、《致蘇聯(lián)遺書》在《遺囑》及《遺書》上簽字,3月12日9時30分病逝,留下最后遺言:“和平、奮斗、救中國!”
      編輯本段思想
      ▲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倡導“權能區(qū)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推行“萬能政府”——“廣興福利,大有為式”. ▲注釋“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四項. ▲注釋“政府之能”——“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jiān)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闡明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guī)則. ▲提出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在政治現(xiàn)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yōu)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yōu)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zhí)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shù)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fā)動創(chuàng)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xiàn)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為基礎的區(qū)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yè)計劃. [8]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請使用1024x768 IE6.0或更高版本瀏覽器瀏覽本站點,以保證最佳閱讀效果。本頁提供作業(yè)小助手,一起搜作業(yè)以及作業(yè)好幫手最新版!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4 作業(yè)小助手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