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xué)
【作者介紹】
魏學(xué)伊(yì)(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嘉善(現(xiàn)在浙江省嘉善縣)人.聰明好學(xué),文章寫得很好.一生沒有做過官.他的父親魏大忠因彈劾權(quán)宦魏忠賢而遭誣害,他自己也因受閹黨威逼而悲憤至死.著有《茅檐集》.
【解題】
《核舟記》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略有刪節(jié).核舟,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工藝品小船.《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通過對這件工藝品的具體描述,介紹了民間藝人王叔遠的精巧技藝,使我們由此認識到我國古代工藝美術(shù)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和我們學(xué)過的《口技》一樣,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一篇重要資料.文章構(gòu)思巧妙,也不失為一件藝術(shù)精品.
【注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明:明朝.奇巧人:手藝奇妙精巧的人.曰:名叫.王叔遠:名毅,叔遠是他的字,號初平山人,明末常熟(現(xiàn)在江蘇省常熟市)人.○點明時代、人物.“奇巧”是對王叔遠技藝的總的評價,總領(lǐng)全文.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以:介詞,用,憑.徑寸之木:一寸見方的木塊.徑:直徑.寸:市制長度單位.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木:木頭,木料.為:動詞,做,制,這里指雕刻.宮室:泛指房屋建筑.器皿:器具.皿:一般指盤盂一類的用具.以至:連詞,“以至于”,“_直到”.罔不:無不.罔:否定副詞,沒有,無.因勢象形:意思是說順著木塊的原來樣子雕成某種相應(yīng)的形狀特征.象:動詞,模擬.形;形狀.具:具備,具有.情態(tài):.神情姿態(tài).○概述王叔遠的精湛技藝.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嘗:副詞,曾經(jīng).貽:贈送.余:人稱代詞,我.核舟一:即一只核舟,古代漢語中表示事物數(shù)量的數(shù)詞常用在名詞后面,并常省去量詞.蓋:副詞,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表示對原由的解釋.這里可譯為“原來是”:大蘇:即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當(dāng)時人們稱蘇洵為“老蘇”,稱蘇軾為“大蘇”,稱蘇轍為“小蘇”,合稱“三蘇”.泛:動詞,坐船游覽.赤壁:蘇軾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北.蘇軾曾兩度游覽,寫了前后《赤壁賦》.湖北省蒲圻縣西北又有一處赤壁,即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云:語助詞,用于句尾,無實義.○點明核舟的來歷和主題.
概述王叔遠的精湛技藝,引出核舟,點明主題.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首尾:從頭到尾.約:大約.分:長度單位,一寸的十分之一.有:同“又”,表示后面是一個尾數(shù).奇:零頭,零數(shù).高可二黍許:高度大約有兩顆黍粒光景,古代用黍粒表示長度單位.可:大約.許:表示約計數(shù)量,有“上下”、“光景”的意思.○開始對核舟作具體描述.先交代長度和高度,突出核舟的“小”,同時交給讀者一個比例,以便據(jù)以對照以下所述器具人物的大小.中軒敞者為艙,鵓(ru)篷覆之.中:中間.軒敞:高起寬敞.者:助詞,這里和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短語,指高起寬敞的部分.為艙:是船艙為:動詞,是.翦篷:弱竹葉做成的船篷.弱:“箬”的異體字,箬竹,竹子的一種,葉子可以編制竹笠.覆:蓋,之:代詞,指船艙.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旁開小窗:船艙的兩旁開著小窗.左右各四:左邊和右邊各四扇.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戶.扇:量詞,用于門窗等.這里是以量詞指代事物本身.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動詞,打開.而:連詞,連接前后兩個動詞,表示順接關(guān)系.雕欄:雕刻著花紋的欄桿.相望:相對稱.焉:語氣助詞.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dn)之.閉之:關(guān)上窗門.之:代詞,指窗.則:連詞,所連接的后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介紹、說明、判斷或解釋.這里可譯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后赤壁賦》中的句子.“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句子.徐:緩緩地.興:起.石青:國畫中使用的一種青色顏料.糝:這里是涂染的意思.之:代詞,指刻在窗扇上的字.○對船艙細部作詳細描述.
先寫船艙,突出結(jié)構(gòu)的精巧.
船頭坐三人,中峨(é)冠而多髯(rǒ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中:中間.峨:高,這里用作動詞,是嘉宗朱由校的年號(公元1621——1627年).壬戍:古代干支計年,公元1622年歲在壬戌.秋日:秋月,秋季.虞山:山名,在江蘇省常熟市西北,這里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往往用家鄉(xiāng)的名勝代替自己的籍貫.王毅叔遠甫: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從前署名的格式,往往在名字后面加一“甫”字,“叔遠甫,即“字叔遠”.鉤畫了了:一筆一劃清清楚楚.了了:疊音聯(lián)綿字,清清楚楚.其色墨:它的顏色是黑的.其:代詞,指所刻的字.○題款.其色自應(yīng)黑.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篆章:篆書圖章.文日:文字是.初平山人:王毅的別號.其色丹:它的顏色是紅的.○印章.紅色.
最后寫船背,主要是題名和印章.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通計;總計,合計.為人五:刻人五個.為:動詞,這里是刻成的意思.為……各一:刻……各一件.并;連詞,和.有:又.“有”后舉零頭.○核舟上刻人物之多,文字之多.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而:轉(zhuǎn)折連詞,可是,但.計其長:計算它的長度.其:代詞,它的(指核舟).曾不盈寸:還不滿一寸.曾:副詞,竟然,還.盈: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蓋:副詞,用于一句之首,表示判斷.簡:動詞,挑選.修狹:長而窄.者:指示代詞,表示.……的(桃核)”.為:動詞,刻.之:代詞,指核舟.○原材料桃核形體之小.嘻,技亦靈怪矣哉!嘻:嘆詞,啊.技:技藝.亦:副詞,也.靈怪:靈巧,奇妙.矣哉:語氣詞連用,有加重語氣的作用,相當(dāng)于“啊”.○以贊嘆作結(jié),照應(yīng)文章開頭的“奇巧”.
總計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種類和數(shù)字,以贊嘆作結(jié).
【譯文】
明朝有位特別手巧的人叫王叔遠,能用長一寸的木頭,雕刻成房屋、器皿、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坐船游覽(長江)赤壁.
小船從頭到尾長度八分多一點,高度大約有兩顆黍粒光景.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刻著)用箬葉做成的船篷蓋著,(船艙)旁邊開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窗.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guān)上它,就見(兩幅對聯(lián))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那位戴著高帽子多胡須的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黃兩人同看一幅書畫卷子.蘇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前端,左手按在黃魯直的背上.黃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么話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稍稍側(cè)著身子,他們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都隱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佛印(刻得)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膛露出乳一部,抬頭仰望,神態(tài)和蘇、黃不相同.(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清楚得可以一粒粒地數(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櫓,櫓的左右兩旁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那個梳著槌形發(fā)髻,仰著臉,左手靠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在大聲呼嘯的樣子.在左邊的那個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壺,這人(眼睛)正視著(水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響的樣子.
這船的背面較平坦,就在上面刻著題款,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劃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個篆文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這一只小船,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箬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篆文,刻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藝也真奇妙極了.
【簡析】
《核舟記》所描述的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無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文章成功的基礎(chǔ).核舟的“靈怪”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它在微小的物體上因勢象形地雕刻出眾多的人和物,刀法精細,布局巧妙,人物情態(tài)生動逼真,固然足以證明其“靈怪”,但這還只是外在的表象,一般人容易把握.核舟的“靈怪”主要表現(xiàn)在它通過精心的構(gòu)思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畫,用雕塑語言表現(xiàn)出“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從而給人以藝術(shù)美感的享受.在距作者王叔遠五百多年前的壬戌秋冬,北宋文學(xué)大師蘇軾曾兩度與客泛舟夜游赤壁,為后世留下膾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在名人和名篇早巳深入人心的情況下,再來反映這一題材難度很大.然而正是在這點上,表現(xiàn)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塑造了蘇軾與黃魯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個創(chuàng)舉,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賦》的“有客”、“與客”的閃爍其詞來,更覺真切動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lián),巧妙地把讀者引進《赤壁賦》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構(gòu)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靈氣.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有主從,有呼應(yīng),無不與“泛赤壁”的主題契合.復(fù)次,“壬戌秋日”的題款,也曲折地傳達出作者對前代風(fēng)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準(zhǔn)確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而使文章有靈秀雋永之致.
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巧,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進行分說:先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次寫船頭三人的狀貌神情,再寫船尾舟子的神態(tài),最后寫船背的題款印章.文章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很嚴謹.第三部分又是總說,以一連串的數(shù)字作綜合統(tǒng)計,加深了說明效果.這種總分結(jié)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發(fā)端,以“技亦靈怪矣哉”的贊嘆作結(jié),前后呼應(yīng),又使全文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觀察細致,描寫詳盡而又簡潔,是本文又一特點.如船的中間是軒敞的船艙,啟閉自由的船窗,雕刻著花紋的欄桿窗上的聯(lián)語,窗子的數(shù)目,船背細如蚊足的題款,題字篆章的顏色,無不記得十分詳盡,而文字簡潔,使讀者不但不嫌煩瑣,只覺得這只核舟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對雕像的描寫,船頭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表現(xiàn)出雕刻者非凡的功力.首先,雕刻者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塑造了蘇軾與黃魯直、佛印同游赤壁的形象就是一個創(chuàng)舉,使人耳目一新,比起《赤壁賦》的“有客”、“與客”的閃爍其詞來,更覺真切動人.其次,借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lián),巧妙地把讀者引進《赤壁賦》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境界,構(gòu)成了核舟的廣闊背景,大有“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靈氣.再次,所塑造的人物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有主從,有呼應(yīng),無不與“泛赤壁”的主題契合.復(fù)次,“壬戌秋日”的題款,也曲折地傳達出作者對前代風(fēng)流的仰慕之情.文章的作者準(zhǔn)確地把握并揭示了雕刻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而使文章有靈秀雋永之致.文章第一部分概括介紹王叔遠技藝的精巧,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后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進行分說:先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次寫船頭三人的狀貌神情,再寫船尾舟子的神態(tài),最后寫船背的題款印章.文章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很嚴謹.第三部分又是總說,以一連串的數(shù)字作綜合統(tǒng)計,加深了說明效果.這種總分結(jié)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發(fā)端,以“技亦靈怪矣哉”的贊嘆作結(jié),前后呼應(yīng),又使全文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觀察細致,描寫詳盡而又簡潔,是本文又一特點.如船的中間是軒敞的船艙,啟閉自由的船窗,雕刻著花紋的欄桿窗上的聯(lián)語,窗子的數(shù)目,船背細如蚊足的題款,題字篆章的顏色,無不記得十分詳盡,而文字簡潔,使讀者不但不嫌煩瑣,只覺得這只核舟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對雕像的描寫,船頭三人,船尾二人,不但形象位置清楚,而且各有姿態(tài),各具神情.這是雕刻藝術(shù)的傳神,也是作者文字技巧的傳神.
【字詞句基礎(chǔ)知識舉要】
曰
“曰”是一個合體指事字,古文字形體,像口中吐出的氣,本義是“詞”.段玉裁解釋道:所謂詞,就是說心里有什么意思,口里就講出什么言辭.“日”和.“云”的意義、用法相近,可以用于說話的開頭,如“孔子云”可以作“孔子日”,“詩云”可以作“詩曰”.引文的開頭,也可以用“曰”,如本文“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日‘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其中“文日”意思是“文字是”.下文“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用法相同.“曰”字的另一個用法是用為“叫做”、“稱為”,如本文“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其中“曰”是“叫做”的意思.
歷歷了了
“歷歷”和“了了”都是疊音聯(lián)綿字.“歷歷”意思是:(物體或景象)一個一個清清楚楚.如成語“歷歷在目”,本文“珠可歷歷數(shù)也”.“了了”意思是:明白、懂得,如《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文“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中的“了了”,可譯為“清清楚楚”,是從“明白”引申而來的.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一句中,“罔”是副詞,常用在動詞前,表示否定或禁戒.“不”是否定副詞,通常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名詞謂語之前,表示否定.“罔不”連用,意思是無不,雙重否定,表示肯定,但語氣比一般肯定更強烈.全句譯作:都能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tài).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一句中,“嘗”是副詞,表示曾經(jīng)存在過某事實.“貽”是動詞,贈送.“余”是代詞,我.“核舟一”即一只核舟.這一句的主語王叔遠承前省,“嘗貽余核舟一”是一個雙賓語句.謂語是“貽”,“嘗”是它的狀語.“余”是間接賓語,“核舟二”是直接賓語.蓋:副詞,原來,表示推斷.“泛赤壁”即“泛舟于赤壁”,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的介詞“于”省去.云:語末助詞.這一句的主語是“核舟”承前省.
船頭坐三人
為人五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古漢語里的數(shù)量表示法與現(xiàn)代漢語區(qū)別比較大,如“船斗坐三人”一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必須在“三”后加量詞“個”,而古漢語的格式是:“數(shù)詞+名詞”,不用量詞.本文“蘇、黃共閱一手卷”,“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各一人”,“通計一舟”,“左手倚一衡木”等,都屬這種情況.《口技》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也是.
“為人五”一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刻了五個人”,數(shù)量詞在名詞前,而古漢語的格式是“名詞+數(shù)詞”,名詞在前,數(shù)詞在后,不用量詞.本文“為人五”之外,還有“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又用篆章一”等,都是這種情況.
古漢語中帶有零頭的數(shù)量的表示法是:“整數(shù)+有+零頭”.如本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刻字共計三十四個”,去掉“有”字,數(shù)詞后面補上量詞.又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也要去掉“有”字.表示約數(shù)的例子如:“高可二黍許”,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大約有兩顆黍粒那么高”,其中“可”是“大約”的意思,再加上一個“許”字,有“上下”、“左右”的意思,表示約數(shù).
核舟記中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核舟記中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
明天就要交
明天就要交
語文人氣:719 ℃時間:2020-03-19 07:56:03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核舟記中王叔遠技藝高超表現(xiàn)在哪里
- 核舟記中找出一個能表現(xiàn)王叔遠雕刻技藝高超的句子并分析
- 核舟記中文章通過哪些方面來體現(xiàn)王叔遠的雕刻技藝?
- 核舟記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介紹王叔遠雕刻技藝奇巧的
- 《核舟記》最能體現(xiàn)王叔遠雕刻技藝高超的兩個短語是
- 大小行星繞地球公轉(zhuǎn)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 2sin45度+|負根號2|-根號8+(3分之一)負一次方
- 長100米寬100米是多少平米和幾畝地 長50米寬50米是多少平米和幾畝地
- 急求一篇英語對話兩人的關(guān)于How do you plan your university years?
- "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九天"是什么意思?
- 怎么證明(m+n)^2/2+(m+n)/4>mn^(1/2)+nm^(1/2),已知m>0,n>0
- 這段話是否有語法錯誤(英語)
猜你喜歡
- 1急 若(2X(的三次方 - (KX)的平方+3被2X+1除后余2,求K的值
- 2I like some bread and milk for breakfast.在這個句子
- 3連詞成句:a,tomorrow,I,have,test,late,I,stay,can't,out,because
- 4是不是只有熱的物體才能發(fā)光?
- 5根號Y-1與根號1-2X互為相反數(shù),求根號Y除以X
- 6如圖,已知B為線段AC上的一點,M是線段AB的中點,N為線段AC的中點,P為NA的中點,Q為MA的中點,求MN:PQ的值.
- 7設(shè)A*是三階方陣A的伴隨矩陣,若|A|=2,則秩R(A*)=?
- 8英語單詞大全
- 9宮本武藏的藏的發(fā)音是zang還是cang?
- 10運輸隊要運2000件玻璃器皿,按合同規(guī)定,完好無損運到的每件付運輸費1.2元,如有損壞,每件沒有運輸費外,還要賠償6.7元,最后運輸隊得到2005元,運輸中損壞了多少件玻璃器皿?
- 11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have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private lives of famous people.
- 1212生肖中,善良的動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