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
語文中主要修辭手法有以下:比喻、擬人、夸張、對比、排比、對偶、反復、借代、比擬、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頂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可分為強喻,弱喻)、譬喻、曲喻、飾喻、引喻、隱喻.
其他特殊性描寫方法: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正襯、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lián)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huán),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xiàn),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zhuǎn)文,復沓,拈連(又稱:順拈).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特點比喻1、定義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3、分類
根據(jù)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xiàn)特征,可分為四種.
⑴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若、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
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是、變成、構成了”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xiàn)比喻關系.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xiàn)比喻關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xiàn)比喻關系,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鐘,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⑶借喻.不出現(xiàn)本體和比喻詞,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⑷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作用
⑴化平淡為生動;⑵化深奧為淺顯;⑶化抽象為具體.
5、構成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⑵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⑶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
比擬借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fā)讀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動.
將什么比作什么,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某特征,表達作者某情感.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⑴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語言、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將什么賦予生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某特征,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
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朱自清
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杜甫
⒊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⑵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做彼物來寫.
例句:
⒈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⒉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⒈火山發(fā)出一聲咆哮.
⒉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淀》孫犁)
夸張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夸張.
2.種類
⑴擴大夸張.故意把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⑵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夸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張.用一件事物將來的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來形容這種事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或把一件事物將來的狀態(tài)提到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之前的夸張手法.例如,農(nóng)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氣來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曹雪芹《紅樓夢》)
3.用法
鮮明地表達詩人對事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語言生動性.
4.運用時注意問題
⑴夸張不是浮夸,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jù).
⑵夸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
⑶夸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匯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夸張
的修辭.
排比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jié)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增強語勢,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們的品質(zhì)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zhì)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復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diào)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huán)起伏,充滿語言美.
⒈ 連續(xù)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⒉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對偶字數(shù)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fā)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么,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zhì)基礎.
反問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fā)人深思,激發(fā)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么,表達作者某情感.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么?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lián)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xiāng)》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jié),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借喻與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后泛指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zhàn)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zhàn)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qū)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fā)出“斬”的動作,能發(fā)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儼然成了戰(zhàn)爭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zhàn)爭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轉(zhuǎn)換成明喻,能轉(zhuǎn)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zhuǎn)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zhuǎn)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煙”是喻體,“戰(zhàn)爭”是本體,轉(zhuǎn)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zhàn)爭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斷定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別呢?這時就要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須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請看下面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面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吃盡”“血肉”.由“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是通順的可知,“毒蛇猛獸”與“吃盡”“血肉”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A2中客體也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榨盡”“血汗”.由“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不通順可知,其“毒蛇猛獸”與“榨盡”“血汗”不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和諧表明不與本體相關,是比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不和諧表明與本體才能相關,是借代.
第二組更明確.“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后面詞語非常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是一個整體,而在主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未必是一個整體.“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后面詞語不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不是一個整體;只有換上本體――那個稱為“大白熊”的人――與后面詞語才和諧,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幗不讓須眉”,單單用客體“巾幗”“須眉”表達為“頭巾、發(fā)飾不讓眉毛、胡須” 肯定不通;“她希望長大后當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單用客體表達為“她希望長大后當社會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買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記》”“紅領巾們越干越歡”也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楊二嫂”“圓規(guī)”那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再清楚不過的.“圓規(guī)又講話了”“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后一個“圓規(guī)”與“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極不和諧,分明是借代.
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對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將什么與什么比較,突出了什么.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zhì)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聯(lián)想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通感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xiàn)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xiàn)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云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雙關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jié)傳下接,首尾蟬聯(lián),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lián)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有機聯(lián)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恒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羅衣,
白云堪臥君早歸.
--李白《白云歌》
互文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于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主人下馬客上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于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⑴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⑵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⑶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zhàn)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⑷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兇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 里,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 好壞而歡欣悲傷.”
回環(huán)簡單地說回環(huán)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
回環(huán)就是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huán)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聯(lián)系.回環(huán)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辟警策.
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yǎng)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移情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
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fā)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zhuǎn)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diào)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xiāng)的才格外明亮.為什么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蕩,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里, 詩人將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的強烈感情.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fā)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qū)別是: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lián),就把原屬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于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qū)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拈連拈連(niān lián),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于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又叫“順拈”.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lián)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例子⑵: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例子⑶:你別看我耳朵聾,我的心并不聾啊!.
編輯本段修辭舉例恩重如山冷若冰霜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呆若木雞風燭殘年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門庭若市虛懷若谷輕如鴻毛震耳欲聾聲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膚之痛親如手足人面獸心如虎添翼如膠似漆喪家之犬對答如流刀山火海
a明喻
:虛懷若谷門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饑似渴味同嚼蠟壽比南山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冷若冰霜
b暗喻
:車水馬龍有口皆碑唇槍舌戰(zhàn)草木皆兵冰清玉潔明珠暗投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血海深仇犬馬之勞
c借喻
:望穿秋木破鏡重圓風平浪靜班門弄斧銅墻鐵壁豺狼當?shù)勒粕厦髦?/p>
畫龍點睛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擬物狐朋狗友鼠目寸光鴉雀無聲花枝招展鳥語花香烘云托月風卷殘云百花爭艷鼠竊狗盜兔死狐悲龍爭虎斗臥虎藏龍
夸張日理萬機日月如梭三頭六臂怒發(fā)沖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發(fā)百中膽大包天寸步難行一步登天一日千里一毛不拔一塵不染
對比口蜜腹劍口是心非虎頭蛇尾好逸惡勞陽奉陰違南轅北轍外強中干吃一塹,長一智掛羊頭賣狗肉
對偶地大物博感恩戴德山窮水盡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披星戴月口誅筆伐口蜜腹劍山珍海味山重水復
借代目不識丁 披堅執(zhí)銳 扭轉(zhuǎn)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比擬閉月羞花百花爭艷草木皆兵風塵仆仆呆若木雞生龍活虎鶯歌燕舞抱頭鼠竄肥頭大耳土崩瓦解
反復登峰造極星移斗轉(zhuǎn)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真憑實據(jù)一心一意
反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塞翁失馬,焉之非福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雙關風雨同舟藕斷絲連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回環(huán)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人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yǎng)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文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畫上荷花和尚畫
地滿紅花紅滿地 天連碧水碧連天
頂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