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種本質不同的勞動價值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配第,從一開始就用需要等量勞動來生產的貴金屬和谷物具有同一價值的例子來說明價值量.這是僅僅從生產領域中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出發(fā)來說明商品價值的.它計較的是勞動者在生產中的純主觀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數(shù)量(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在當時還沒有形成勞動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沒有抽象勞動的概念),并不考慮這種主觀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質量及其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用的勞動的含量.這就是耗費勞動即價值的理論的始祖.
馬克思則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fā),才探索到隱藏在商品中的價值.馬克思是從分析1夸特小麥=a@①鐵出發(fā),指出在1 夸特小麥和a@①鐵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 馬克思稱之為商品的價值.這種共同的東西的實體是什么呢?馬克思經過詳盡的分析后認為它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并不是現(xiàn)成的出發(fā)點,而是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轉化變成的結果.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表現(xiàn)了主觀具體活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有效用的勞動的含量.這一點馬克思在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得很明白.馬克思說:“商品要成為價值,首先必須是效用.同樣,勞動要被看作抽象意義上的人的力量,人類勞動耗費,首先必須是有用勞動.”(注:法文版《資本論》第一卷中譯本,第23頁.)因此,價值是社會對個體活勞動耗費在商品經濟關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種評價.從勞動到價值有一個質和量都要進行轉化的客觀的社會過程.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有關商品價值這一術語的內涵是很明確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換關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個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種等質的東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結)的抽象人類勞動.它已經轉化成社會勞動(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而不再是私人勞動(即個別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它和配第所說的商品生產中勞動者所實際付出的具體活勞動耗費(或者如傳統(tǒng)經濟學所說的各個具體活勞動耗費的加權平均值)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是有區(qū)別的,即“耗費”的活勞動與“凝結”的抽象勞動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是有區(qū)別的.價值僅僅是指“凝結”在某種使用價值中的抽象勞動,馬克思在多處不斷地闡明“凝結”這一思想.例如,馬克思說了:“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種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頁.)“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頁.)“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頁.)“當我們把商品看作價值時,我們是只把它們看作體現(xiàn)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謂結晶了的社會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頁.)顯而易見,在談到商品價值時, 馬克思總是強調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結)的抽象勞動,而不涉及生產商品時的具體活勞動耗費.但是,這種細微的卻是極其重要的區(qū)別,在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并沒有引起注意.
二、具體活勞動耗費不是價值
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勞動本身是指勞動者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它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fā)揮力量的手段.此 外,勞動資料還能夠克服勞動者生理器官的局限性,極大地增強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提高勞動的有效性.一般可以把勞動資料看作是人的勞動的傳導體,它將人所耗費的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用傳導體來比喻勞動資料傳導勞動的作用,也就意味著不使用勞動資料,人類是無法進行勞動的,即勞動過程處于“斷路”狀態(tài);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fā)生預定的變化.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現(xiàn)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以認為,勞動對象就是勞動的吸收器,它吸收了由勞動資料傳導來的勞動者新追加的勞動,變成了具有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新商品.
勞動過程的不同要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上起著不同的作用.勞動者把一定量的勞動通過勞動資料加到勞動對象上,也就把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加到勞動對象上.勞動者的勞動是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源泉.但是,形成商品新價值的勞動,既不是指勞動者耗費的勞動,也不是指勞動資料傳導的勞動,而是指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或稱為凝結、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這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狀態(tài)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價值.”(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頁.)當然,另一方面,被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也成了新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在本文的考察中,暫且不考慮生產資料對新產品價值的貢獻問題,這并不會影響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
如果我們分別用〔勞動〕[,耗]、〔勞動〕[,傳]以及〔勞動〕[,凝]代表勞動者耗費的勞動量、勞動資料傳導的勞動量以及勞動對象吸收的勞動量,則一般說來,在某一生產商品的整體勞動過程中,上述三種勞動量的質和量都是不相同的.〔勞動〕[,耗] 是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勞動者的具體活勞動耗費,它是形成商品新價值的源泉,但本身并不是價值;〔勞動〕[,凝]是在凝固狀態(tài)中,在物化的形式上的勞動, 它才形成價值并以抽象勞動的形式計量.所謂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指的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凝]的量的大小. 通常所說的商品交換關系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也應是指相等的〔勞動〕[,凝]的量相交換, 而不應是相等的〔勞動〕[,耗]的量相交換. 馬克思明確指出:“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只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體現(xiàn)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價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頁.)所謂“形成價值的實體”指的是抽象人類勞動,對商品交換來說,有意義的也正是商品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的量,即〔勞動〕[,凝]的量,而不應是生產商品時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勞動〕[,耗]的量, 或所謂的生產該種商品的各個具體活勞動耗費的加權平均值,因為各個具體活勞動耗費并不會由于加權的平均后就會發(fā)生質變而轉化為抽象勞動.所以,具體活勞動耗費不是價值.
馬克思說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單個商品只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因此,凡屬同種同質的商品,不論其生產時的流動狀態(tài)的具體活勞動耗費的〔勞動〕[,耗]是如何的不同, 都會凝固或物化為等量的抽象勞動,即等量的〔勞動〕[,凝],亦即形成等量的價值. 在現(xiàn)實的商品經濟活動中,〔勞動〕[,耗] 只是流動狀態(tài)的具體活勞動耗費量,借用物理學中的術語,這種具體活勞動耗費量是一種過程量.對于不同的個別生產者來說,由于主、客觀的生產條件極不相同,他們生產同種同質單位商品的〔勞動〕[,耗]就很不相同, 也就是過程量是可以很不相同的;而〔勞動〕[,凝]則是已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量,它是對社會有效用的勞動量,它才形成商品價值.這種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量,借用物理學中的術語,則是一種狀態(tài)量.所謂狀態(tài)量是指其量值的大小與其具體經歷的過程(即過程量的大小)無關,只與結果的狀態(tài)有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生產商品的整體勞動過程中,兩種狀態(tài)的勞動雖然是有密切關系的,但在質和量的關系上卻可以不一致.
猜你喜歡
- 1英語翻譯
- 2俗世奇人中的好詞佳句,多一點
- 3解釋有關condition的詞組
- 4甲乙兩地相距270千米.貨車·客車同時兩地對開,經過三分之一小時相遇已知貨車和客車速度比是4:5客車每小
- 5求簡單解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6有一組數(shù):1,2,5,10,17,26,..,請觀察這組數(shù)的構成規(guī)律,用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確定第8個數(shù)為____. 第n個數(shù)為( )
- 7腰長為16cm,頂角為150°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積為_.
- 8平平存了2角和5角的硬幣共計25枚,總價值59角.問2角和5角兩種硬幣各有多少枚?方程解
- 9車輪路程一定時,車輪的周長和轉動的圈數(shù)成什么比例?說明理由
- 10請英語高手解釋dogs do not eat rats.
- 11小明每秒跑6米,小紅每秒跑4米.如果小明站在100米跑道的起點處,小紅站在他前面10米處,兩人同時同向...
- 12大二結構力學這門課中,圖乘法中的M圖和Mp圖是怎么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