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就是表示參悟事物與天理之間的關系
按程朱理學來講,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參悟
從參悟這些物體的過程中去理解天理換句哲學術語就是,參悟人與宇宙的關系
但是,如果按陸王心學的角度來看
格,就是去體驗
要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質
就必須去體驗和經歷
然后從中獲取知識
所謂“心外無物”,可以引申為,如果你不去體驗,事物就不會進入你的思想中
比如說,你沒有看到花開,那花在你的心里就是沒有開的
這是主觀唯心主義
而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
兩家都是唯心主義
當然啦,我們也不能隨便就說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在哲學思辨的過程中,唯心主義也是必不可少一個門類
馬克思就認為唯心主義的黑格爾是他的哲學思維上的導師嘛跑遠了這里的“格”肯定是參悟的意思
但是,如果要說王陽明一生的學說來解釋這個“格”,那應該是“體驗”的意思
個人淺見參考資料:《王陽明全集-傳習錄》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追問:王明陽的 心學 的主要內容大意是什么 和程朱理學 有什么不同之處 回答:陽明心學
王守仁在繼承思孟學派的“盡心”、“良知”和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種超感性現實的先驗范疇的“理”為本體學說,創(chuàng)立了王學,或稱陽明心學.
王學的內在結構是良知和致良知經由知行合一而構成的.在這一結構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釋心.心(良知)就構成了王學的基石.在王守仁看來,心是無所不包的.物、事、理、義、善,學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先驗的,普遍的“知”.這種“知”是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為圣的內在可能性.同時,他又強調“良知”是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內在的個體心理欲求的統(tǒng)一(“天理之在人心”),是與天地萬物同體的.正是這個充塞天地的“良知”(靈明),才使“我”與萬物(包括社會)無間隔地一氣流通,互不內外遠近地融為一體.也正是這種天地間活潑潑的、“個個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們去追求那種具有“鳳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這就極大地強調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高揚了人格精神的偉大,成了“致良知”的主體后天努力的內在要求.在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種“天理”的絕對性,從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為圣的過程,變本然的知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的知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知行合一”.在這一“致良知”的過程中,王守仁強調認識主體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現在:“致良知”是對“無一息之或?!钡奶斓篮妥鳛槿祟愅R歷史積淀的《六經》等的動態(tài)認識過程.這里就要求認識主體要有歷史感.同時,也表現在“致良知”是主體澄靜體悟的情感心靈活動.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人們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就有一個“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而覺“有滋味”的不斷深化過程.因此,“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替與天地萬物同體并一氣漳通的超然自樂的人生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主體人格精神獲得了高揚,個體的生命存在價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靈被提升為與天地同體無古今的永恒.而這正是生命的體驗過程.
從上文對王學的內在結構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學是一種體驗哲學.作為其心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美學,也具有鮮明的體驗性質,可以說是體驗美學.所謂體驗美學就是審美主體通過生命體驗那種具有時間上的永恒性(無限性),空間上的整體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質上的超越性的審美意象或審美境界.王守仁的體驗美學就是通過審美體驗去把握那種具有永恒性、整體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樂”或圣人境界.
猜你喜歡
- 1平面與平面重合,是否屬于平行一類?那重合的兩直線,也屬于平行一類的嗎?
- 2非洲每年因饑餓死亡的人數及現在饑餓人口數量拜托各位了 3Q
- 3decide to do sth.還=什么
- 4(7/8)o you think of london?B:5.____london is one of the liveliest cities
- 5啤酒可以托運嗎
- 6邊長為2√6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心到一邊的距離為?
- 7please give your hand to help me
- 8已知2的X次方等于3的Y次方等于6的Z次方不等等于1,證明X分之一加Y分之一等于Z分之一.
- 9幫我做做?
- 10機械分析天平TG628A的使用說明書
- 11in winter ,we wear warm coats to protect our bodies_.
- 12( )was most importance to her ,she told me,was her family it this wha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