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資料,你自己寫一篇.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huán)、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制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zhì)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后在右側(cè)挽一個小結(jié),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俗始于成吉思汗時期.當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jié)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fā)套"兩部分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shù)百顆珊瑚、數(shù)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huán)、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瑯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余斤.據(jù)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shù)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牧區(qū),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lǐng)、右衽,多數(shù)地區(qū)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lǐng)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wěn)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qū)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guī)矩,未婚女子扎腰帶,并在身后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qū)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jù)季節(jié)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結(jié)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非常適應自然環(huán)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鐙;行路時能防沙防害,減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禮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lǐng)無袖,前面無衽,后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花.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yè)生產(chǎn)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jù)《黑韃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gòu)造都是一樣的,由網(wǎng)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gòu)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guī)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shù)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shè)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后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nèi)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nèi)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后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nèi)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cè)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shè)的家具主要有木質(zhì)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nèi)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nèi)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墻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于經(jīng)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現(xiàn)在游牧生活逐漸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來的牧民建起磚瓦房,蒙古包越來越少了.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傳統(tǒng)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制成.不用鐵件,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制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jié)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gòu)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載重可達數(shù)百斤乃至千斤.適于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搬遷和拉東西.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緩緩遠行,顯示了牧區(qū)特有風情.
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shù)十輛,承擔全部家當?shù)倪\輸任務.
蒙古轎車是在勒勒車的基礎(chǔ)上制作而成,是專門供乘坐人員的車.其特點是在勒勒車體上用柳木條彎曲成半圓形的車棚.棚周圍包以羊毛氈,形成篷帳,用以遮陽光、擋雨、防雪、御寒.這種轎車主要用于外出探親訪友、接送親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現(xiàn)在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已購買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勒勒車、蒙古轎車的使用逐漸成為歷史.
蒙古包、勒勒車和配有精美馬鞍的駿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勒勒車多以樺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車輪大、車身小,適于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運輸.過去,牛拉勒勒車排成長長的隊伍緩緩遠行,顯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風情.現(xiàn)在,許多牧民都已經(jīng)定居,住著寬大的磚瓦房,購有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
公元13世紀以后,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后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jù)男方家的經(jīng)濟狀況而定.牧區(qū)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shù)量的嫁妝.
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后,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qū)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后,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shè)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延續(xù)兩三天,親友陸續(xù)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shè)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
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jié)為夫妻關(guān)系的婚姻形式現(xiàn)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一男一女結(jié)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愿結(jié)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喪葬 天葬是牧區(qū)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后,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尸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尸體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nèi)不剃發(fā),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qū)后出現(xiàn)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數(shù)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chǎn)婦死后,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nóng)區(qū)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nèi)蒙古西部農(nóng)業(yè)區(qū)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后(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尸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尸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尸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nèi),一般三至七天內(nèi)出殯,東部地區(qū)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余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后,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zhuǎn)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鏟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待客 熱情好客,待人誠懇,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一見客人邊握手、邊問好:"塔賽奴!"(您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飯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條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別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xiàn)在的農(nóng)區(qū)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tǒng)禮節(jié).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繡有"云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后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后歸還. 禁忌禮節(jié)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辟邪的圣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nóng)區(qū)、半農(nóng)半牧區(qū)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chǎn)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cè)掛一根繩子,并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cè),說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節(jié),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jié).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jié)為白節(jié).白節(jié)在正月初一.過白節(jié)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jié).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jié)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后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jié)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nóng)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臺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shè)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jīng)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jīng).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zhuǎn)三圈,求神降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內(nèi)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并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jié)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體活動.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于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fā)圣旨,規(guī)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并使之日臻完善.現(xiàn)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種奶食品,并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祀規(guī)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nèi).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luò)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借以表達對成吉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蒙古族有哪些民風名俗,以《蒙古族的習俗》為題寫一篇作文450字以上.最好寫一個隆重,重要的節(jié)日.
蒙古族有哪些民風名俗,以《蒙古族的習俗》為題寫一篇作文450字以上.最好寫一個隆重,重要的節(jié)日.
語文人氣:536 ℃時間:2019-12-08 21:18:33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蒙古族風俗習慣作文
-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 關(guān)于滿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要抓住一個節(jié)日習俗來寫,500字.
-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400字作文
- 關(guān)于蒙古族民風民俗的作文結(jié)尾怎么寫
- 我進步了 作文 500字,急啊!
- 中國的三級階梯分別以什么(地形)為主?
- 某個自然數(shù)的個位的數(shù)是8,將這個8移到這個自然數(shù)左邊首位數(shù)前面,所構(gòu)成的新數(shù)是原數(shù)的8倍,原數(shù)最小是幾?
- 已知f(x)是定義在R上的奇函數(shù),且當x>0時,f(x)=3x平方+2x-1,則x
- Kate is a very __(care) girl,she often gets 100 points in her Maths exams
- “露從今夜白,_____________”,用三則成語來形容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
- (x+△x)^3 = x^3 + 3x^2△x + 3x△x^2 + △x^3 //怎么得出來的?按照什么公式算的
猜你喜歡
- 1how clever you ___ A are both B both are
- 2星期六沖虎(戊寅)煞南
- 3題中“某個三角形”與“某個三角形”全等用漢字表述,各邊各角是對應的嗎?
- 4一人生在公元前5年,死于公元后45年,活了多少歲?
- 5英語祈使句句法問題
- 6看到的星星與星光
- 72002年末,一個城市城鄉(xiāng)儲蓄存款余額達147億元,比2001年末增加了32億元,增長百分之幾?
- 82.W_________ to our school.
- 9小明的儲蓄罐你有8枚一元硬幣,還有x張一元紙幣和y張5元紙幣,每種類型的紙幣至少一張,共計26元,求x和y
- 102009的三次方-2×2009的平方-2007 ÷ 2009的三次方+2009的平方-2010
- 1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shù)是假分數(shù). _ (判斷對錯)
- 12you can swim and boat in the park否定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