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王、李、趙四位同學共有90本書,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幾本書,如果變動一下,張的減少2本,王的增加2本,李的增加1倍,趙的減少一半,那么四個人的書就一樣多,問:每位同學原來各有幾本書?
趙的書有:90/(1+1/4+1/2+1/2)=40
那么李有:40/4=10本
王的有:40/2-2=18本
張的有:40/2+2=22本
2、一列快車和一列慢車在平行的軌道上同向而行,快車每小時行108千米,慢車每小時行72千米,快車在后,慢車在前,從快車追上慢車車尾到車身全部離開慢車共用了30秒,已知快車車身長為176米,求:慢車車身的長度?
108千米/時=30米/秒,72千米/時=20米/秒
二車共長:30*(30-20)=300米
慢車長是:300-176=124米
1、張、王、李、趙四位同學共有90本書,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幾本書,如果變動一下,張的減少2本,王的增加2本,李的增加1倍,趙的減少一半,那么四個人的書就一樣多,問:每位同學原來各有幾本書?
1、張、王、李、趙四位同學共有90本書,但是不知道每人各有幾本書,如果變動一下,張的減少2本,王的增加2本,李的增加1倍,趙的減少一半,那么四個人的書就一樣多,問:每位同學原來各有幾本書?
2、一列快車和一列慢車在平行的軌道上同向而行,快車每小時行108千米,慢車每小時行72千米,快車在后,慢車在前,從快車追上慢車車尾到車身全部離開慢車共用了30秒,已知快車車身長為176米,求:慢車車身的長度?
2、一列快車和一列慢車在平行的軌道上同向而行,快車每小時行108千米,慢車每小時行72千米,快車在后,慢車在前,從快車追上慢車車尾到車身全部離開慢車共用了30秒,已知快車車身長為176米,求:慢車車身的長度?
數(shù)學人氣:174 ℃時間:2020-06-17 10:27:13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六張卡片上分別標上1193、1258、1842、1866、1912、2494六個數(shù),甲取3張,乙取2張,丙取1張,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甲、乙各自手中卡片上的數(shù)之和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2倍,則丙手中卡片上的數(shù)是_.
- 2.1×5.1×159.1÷0.7÷1.7÷3.7(簡便計算)
- 小學五年級奧數(shù)題有哪些?
- 是重疊與排斥里面的!16.把一根竹竿豎直插入水池中,第一次將竹竿插到底后,在水面與竹竿同高處畫一個記號;然后把竹竿翻個身,第2次將竹竿插至水底,這時發(fā)現(xiàn)水位越過記號20厘米.如果水深300厘米,那么竹竿長多少厘米?算式列出來 說面理由
- 有100個零件,分裝成10袋,每袋裝10個.在其中的9袋里面裝的零件每個都是50克,有1袋里面的每個零件都是49克.這10袋混在一起,你能用天平稱一次就能把那袋零件找出來嗎?
- 為什么有人說可以氧化,有人說不能氧化..濃硫酸氧化乙烯可不可以啊?
- 一種飲料是由鮮橙汁和純水配制而成,鮮橙汁與純水的比是1:4.如果配成的飲料中,鮮橙汁和純水的平均數(shù)是800毫升,那么鮮橙汁和純水各用去多少毫升?
- 0度的角是什么角?
- 買5千克蘋果和3千克梨共33.5元,買同樣的3千克蘋果和5千克梨要用31.3元,蘋果和梨一千克多少元?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第六課 中的“權(quán)利”是什么意思?
- I find this computer game _____to play.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啊
猜你喜歡
- 1圓C方程為(x+2)^2+y^2=4,動點p到圓c上點的最近距離與它到x軸距離相等,求P的軌跡方
- 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用了1.2小時,汽車的速度是78.3千米/時,甲、乙兩地距離有多少千米?
- 3已知點F是雙曲線x^2/4-y^2/12=1的左焦點,A(1,4),點P是雙曲線右支上的一點,求|PA|+|PF|最小值
- 4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內(nèi)容50字內(nèi)
- 5①來得突然——跟著一陣陣濕潤的山風,跟著一縷縷輕盈的云霧,雨,悄悄地來了.
- 6食品店運來大米36袋,面粉64袋,每袋大米和面粉都是25千克,共運來大米和面粉多少
- 7根據(jù)首字母填空: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b____ in Qingdao.
- 8如何除去碳酸鹽、硝酸鹽、硫酸鹽
- 9物體的擴散速度與什么有關(guān)?是否是只與溫度和物態(tài)有關(guān)呢?
- 10已知cos(α-β)=-12/13,cos(α+β)=12/13,且α-β∈(π/2,π),α+β∈(3π/2,2π),求角2β的值
- 11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敲完,12時敲響12下,需要多長時間?
- 12問Do you like reading 可不可以回答absolutely這個詞然后再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