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論學》原文為: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可譯成白話文如下: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jīng)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jīng)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點上蠟燭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道理呢?”
師曠說:“像我這么個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開玩笑?我曾聽說:少年時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中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晉平公說:“你講得好啊!”
“暮”字的原意是“日落之后”也就是“夜里”,引申義為“太遲、太晚”.晉文公所說的“恐已暮矣”是指它的引申義,師曠故意理解為它的本義即“日落之后”、“晚上”以為勸諫晉平公左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晉文公說的“暮”是其引申義“太遲,太晚”的意思.
至于“炳燭”的“炳”則是“點燃”的意思.
活到老,學到老
為人要好學,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