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故事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運的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不是路邊的小石子隨處可撿,也不是田間的小草隨意可覓.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后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xiāng)叫華羅庚,他哪里教過什么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yè)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shù)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shù)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yǎng)成了熄燈之后,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么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后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shù)學雜志陸續(xù)發(fā)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后,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愿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于“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shù)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曾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shù)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才能登上高峰覓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shù)次的挫折、失敗之后才得出的.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于他所熱愛的數(shù)學研究事業(yè).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yè)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shù)學應用到工農業(yè)生產上,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挫折可以戰(zhàn)勝,挫折孕育著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后,挫折就會被你踩在腳下,明天就是撥開浮云見麗日之時.
求關于數(shù)學故事的讀后感
求關于數(shù)學故事的讀后感
各位大哥 我明天就要開學拉,還有這個作業(yè)沒做完啊,就1天的時間拉,請各位大哥給一篇關于數(shù)學,是一定要關于數(shù)學故事的讀后感啊!
小弟分都問光了 就只有50分 都給了
注:500字左右
各位大哥 我明天就要開學拉,還有這個作業(yè)沒做完啊,就1天的時間拉,請各位大哥給一篇關于數(shù)學,是一定要關于數(shù)學故事的讀后感啊!
小弟分都問光了 就只有50分 都給了
注:500字左右
語文人氣:537 ℃時間:2019-12-27 14:33:46
優(yōu)質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猜你喜歡
- 1若直線l過拋物線y=ax2(a>0)的焦點,并且與y軸垂直,若l被拋物線截得的線段長為4,則a=_.
- 2“地”有幾個讀音?
- 3我忘不了你的鼓勵,作文600字
- 4(1)已知:f(x)=4x2?12x?32x+1,x∈[0,1],求函數(shù)f(x)的單調區(qū)間和值域; (2)a≥1,函數(shù)g(x)=x3-3a2x-2a,x∈[0,1],判斷函數(shù)g(x)的單調性并予以證明; (3)當a≥1時,上述(1)、(
- 52x-(25-x)=8,x=
- 6Mary-----(see) her uncl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 7It is +時間段+since=?
- 8帶過字的二字詞語:過于激烈叫( )超過期望叫( )超過限度叫( )事情經過叫( )
- 9甲乙倆人同時從相距100km的兩地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分別是6KM/h和4KM/h,
- 10甲數(shù)的五分之一等于乙數(shù)的八分之一,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百分之幾.
- 11已知f(x)=Inx^2,(x>0)的值域為[-1,1],則其反函數(shù)的值域為?
- 12which city do you like bes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