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大道之行也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參加國君在年終舉行的祭典,蠟,讀zhà),事畢,出游于觀(讀guān,宮門外兩旁的樓臺)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意思是魯國已經(jīng)喪失了古禮).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生)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賢),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趕上),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有這番言論.
再看課文.全文可分三層:
“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這一句是總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為公”,這是說政權(也可以把社會財富包括進來)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這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chǎn)生.選舉的標準是“賢”和“能”,“賢”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眾——用現(xiàn)代話來說,叫做“德才兼?zhèn)洹?“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起良好的關系,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使社會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zhì)生活說的.(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文章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就是拿現(xiàn)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在“大同”社會里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個結論非常鼓舞人心.
二、問題研究
關于孔子“大同”說的思想意義
從孔子回答言偃的話來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則“大同”社會當指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其實又不然,因為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世正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會之間劃上等號,則孔子的“大同”說就成了一種歷史倒退的主張.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這一點上,決無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見得呢?
我們細讀論“大同”這一段文字,便不難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傳聞中五帝之世的社會實況,而是包含在實況之中的“大道”——確切地說,他是將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論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并利用它們來揭示人類社會所應普遍遵守的法則.例如,他從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這兩件事實中提煉出“天下為公”的觀念,指出了社會權力的歸宿(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從舜舉“八元”“八愷”一事中提煉出“選賢與能”的觀念,指出了社會管理者產(chǎn)生的途徑.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決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還要看到孔子將這個理想社會定名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鄭玄注云:“同,猶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
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標,例如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等都曾受過它的啟發(fā).它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
練習說明
一、回答下面的問題,并背誦這篇課文.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初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nèi)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chuàng)造條件.此題是據(jù)課文第二層內(nèi)容設計的,這一層內(nèi)容比較復雜.設題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幫助理解和記憶.
參考答案見“整體把握”.
2.“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世外桃源”的境界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xiàn)“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養(yǎng)”了(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也同樣受到社會的照顧).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例如:你對“桃源”中社會的整體印象是什么?從漁人在村中受到熱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講出來,不搞統(tǒng)一答案.
二、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并作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于地也
4.陶后鮮有聞
目的是積累詞語,使學生養(yǎng)成因聲求義的習慣.
1.與,通“舉”,讀jǔ,選拔.
2.分,讀fèn,職分、職業(yè).
3.惡,讀wù,憎惡.
4.鮮,讀xiǎn,少.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一課時教讀.基本的設想是:
1.把誦讀放在教學的首位.
這是一篇名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都能背誦,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zhì),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讀一遍約需1分鐘(包括間歇在內(nèi)),要保證至少讀15遍(包括領讀和背誦的檢查).要用誦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講講讀讀,使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
2.對誦讀要作具體指導.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nèi)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每組后當作一頓,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層:“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謀閉而不興”中“閉”屬下讀.“而不閉”一語后停頓可稍長.末句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要簡化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
注釋已有的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不必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著譯成現(xiàn)代語;《禮記》及戴圣的介紹就依題注,不作任何補充.
4.練習(含討論)也要在課上完成,15分鐘以內(nèi)最好.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說明:①“大道”“大同”都屬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也可以有種種解釋.這一類字眼是不能翻譯也是譯不好的.②有些詞語在一定語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義,如“歸”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中就有了“及時婚配”的意思;“親”有親近義,但“親其親”跟“子其子”是對文,前一個“親”就有了“奉養(yǎng)”義,后一個“親”就專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譯的語句一概用直譯,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譯.
二、補充資料
康有為關于“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這句話的解釋: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據(jù)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顧生民而興哀也.”
(節(jié)選自《〈禮運〉注》)
〔注〕“據(jù)亂”“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說法,康有為借用它來說明歷史進化是從據(jù)亂世經(jīng)升平世(即“小康”社會)到達太平世(即“大同”社會).“大同”是孔子理想社會的終極目標.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
八年級上冊語文“大道之行也”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從正面論證了天下為公這一中心思想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從正面論證了天下為公這一中心思想
語文人氣:336 ℃時間:2020-01-30 00:00:39
優(yōu)質(zhì)解答
我來回答
類似推薦
- 八年級語文一課三練 大道之行也 答案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24課大道之行也的內(nèi)容.
- 英語翻譯
- 八年級上冊 《大道之行也》的一些問題
-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大道之行也字詞解釋一詞多義
- 修一條公路甲乙合作4又2分之1天修了這條公路的5分之3乙獨坐10天完成已知甲隊每天修20千米這條公路長幾千米
- 基態(tài)原子中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排布順序
- 尼羅河是世界上長度最長的河流嗎
- 贊美日月潭的成語有哪些
- 當y等于多少時,代數(shù)式2(3y-4)的值比5(y-7)的值大 8
-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r_____ for a volunteer?
- tanα=3的x次方,tanβ=3的-x次方,α-β=π/6,x=
猜你喜歡
- 1設{an}是等差數(shù)列,{bn}是各項都為正數(shù)的等比數(shù)列,且a1=b1=1,a3+b5=21,a5+b3=13.
- 2王戒識李的意思
- 3根據(jù)首字母提示,用正確的單詞和詞組完成句子1.I do not know his (a )2.
- 4“趙”字的甲骨文
- 5every other day
- 6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面積是15平方分米,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_平方分米.
- 7事物的變化不一定是發(fā)展 如何辨析
- 8物質(zhì)的量的概念是什么?
- 9The blue bike is_____A Sues B Sue's C Sues' 選什么,為什么
- 10買3雙小人襪子,可以買一雙大人襪子,大人襪子比小人襪子貴4元一雙,小人襪子和一雙大人襪子各多少元?
- 11buy,lend ,go ,sit,read ,think,get ,write ,come ,pay,bring,sweep,send,be,fly的過去式及過去分詞.
- 12用5,5,5,1四個數(shù),采用四則運算來組成一個算式,使結果等于24.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