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類型的分布Climate type
[編輯本段]簡介
世界各地冷, 熱, 干, 濕, 情況千差萬別,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氣候類型. 一個地方的氣候是多年天氣的平均狀況, 一般變化不大. 全球的氣候大致可分為13種類型, 分別為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 寒帶苔原氣候, 寒帶冰原氣候以及高山高原氣候.
[編輯本段]熱帶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又稱“赤道多雨氣候”.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5°~10°之間.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jié)分配均勻,無干旱期.主要出現(xiàn)在南美洲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
主要是緯度因素影響:
1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 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qū)將變?yōu)樯衬?
2.大氣環(huán)流: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陸影響.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4 .植被影響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huán)境更加潮濕.
熱帶草原氣候
又稱熱帶干濕季氣候、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為典型.本類型分布區(qū)處于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區(qū).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C.當赤道低壓帶控制時期,赤道氣團盛行,降水集中;信風帶控制時期,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顯的較長干季.自然植被為熱帶稀數(shù)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形成濕季;受信風控制時,形成干季.其分布規(guī)律是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對此學生會產(chǎn)生疑問:“赤道低氣壓帶的移動范圍是在南北緯10°以內,它是怎么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的呢?”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把這種氣候的成因歸納為:
? 一、季風型
盛夏季節(jié),在低緯度地帶(特別是在大陸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風帶插入一個赤道西風環(huán)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陸的加熱作用,更助長了赤道低壓槽移動時在大陸上被加強.
北半球夏季時(7月),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向右偏轉,形成西南季風;南半球夏季時(1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這一現(xiàn)象,在從非洲經(jīng)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帶最為顯著.
1、非洲10°N至20°N地區(qū)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兩地分別受到掠過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濕西南季風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干燥的東北信風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區(qū)和澳大利亞北部
? 夏季,兩地受到暖濕的西北季風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輻合上升,多對流雨,降水豐沛,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干燥的東南信風控制,形成干季.
二、熱帶鋒型
夏季,在廣闊的熱帶太平洋東部,赤道西風不顯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暖濕季風對南美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區(qū)的影響幾乎沒有.但來自陸上的西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分別與來自熱帶大西洋上、并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形成熱帶鋒,多對流雨,氣候濕熱.
赤道以北的圭亞那高原、奧里諾科河流域和哥倫比亞北部,6月至10月潮濕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內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豐富,形成濕季.冬季,兩地分別受單一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陸內部形成范圍廣大的熱低壓,暖濕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東南信風吹向大陸,為南非高原帶來較多的降水,形成濕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勢高,氣溫更低,大陸南部形成高壓,并與東部的海上高壓連在一起.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之陸上高壓的存在,來自海洋上的信風影響程度減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亞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夏季(1月),該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濕潤西風控制,形成濕季.
四、垂直地帶性類型
東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區(qū)
本地區(qū)海拔達3000米以上,由于地勢高,改變了這里的氣溫和降水狀況,氣候暖和,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受來自印度洋上的、掠過暖流上空的暖濕東南信風的影響,降水比較多,形成濕季.冬季,受單一、干燥的信風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發(fā)旺盛,形成干季.
五、背風坡型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部和馬達加斯加島西部
兩地由于地處東南信風的背風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較少,但干濕季明顯,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綜上所述,夏季時,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草原氣候區(qū),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輻合帶的影響,該帶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氣壓帶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說是受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jīng)過的內陸地區(qū)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qū),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qū)最為廣大.
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xù)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xù)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厘米,降水量極少.同樣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xù)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厘米,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fā)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云,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xiàn)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于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fā)強、相對濕度?。簾釒衬畾夂蛞驗榻?jīng)常無云、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fā)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fā)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xiàn)2%左右的相對濕度.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僅分部在亞洲南部,南半球沒有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雨季多雨.
成因:夏季風,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形成的——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成為西南季風.所以,熱帶季風氣候受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交替控制.
冬季,主要由海陸熱力差異的原因形成.
熱帶季風氣候最冷月的均溫值>15℃.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間.季節(jié)分配為夏雨型.
[編輯本段]亞熱帶氣候類型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區(qū)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氣候的成因是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區(qū),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地中海水溫相比陸地低從而形成高壓,加大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勢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溫又相對較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又使西風的勢力大大加強.分布于南、北緯30~40°間的大陸西岸.分布還具有廣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夏季炎熱干燥,高溫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冬季氣溫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約350~900毫米,集中于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
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qū)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亞熱帶季風性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南北緯25°~35°大陸東岸,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其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這類氣候在東亞稱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地區(qū)由于降水較多,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
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緯25°~35°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qū), 其基本特點與熱帶沙漠氣候相似, 也是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溫炎熱, 但因緯度稍高, 冬季氣溫比熱帶沙漠氣候低.
[編輯本段]溫帶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xiàn)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干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qū)和南美南部.由于遠離海洋,濕潤氣候難以到達,因而干燥少雨,氣候呈極端大陸性,氣溫年、月較差為各氣候類型之最.而且,越趨向大陸中心,就越干旱,氣溫的年、日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荒漠.
溫帶大陸性氣候位于北緯40°至60--65°之間的內陸與大陸東岸.冬季在大陸性氣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南部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長季南部約200天,北部僅50-70天.屬于這一氣候區(qū)的有: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大部分、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國五大湖附近.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后者除外.冬季嚴寒,受高壓控制,最低溫達-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氣溫達26~27℃,最高達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較差達62.3℃.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從南向北(北美從西向東)增加,年降水量從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達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從溫帶荒漠、溫帶草原,過渡到亞寒帶針葉林.
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于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qū).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jīng)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美洲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編輯本段]寒帶氣候類型
寒帶苔原氣候
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寒帶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fā)源地,整個冬季處于永夜狀態(tài),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 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編輯本段]高山高原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qū),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山地(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帕米爾高原及其周圍地區(qū)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東非乞力馬扎羅山地區(qū)等.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變化顯著.自下而上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永久積雪帶,反映出完整的氣候帶譜.
猜你喜歡
-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B平行于CD,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角ABD=30度,AC垂直于BC,AB=8,問三角形COD的面積
- 2Who is the best actor?
- 33^2011-3^2010-3^2009能否被15整除(過程詳細)
- 4轉運體是否一定有ATP酶結合位點?
- 5圓圈型數(shù)字推理
- 6Shall we go to school by__________?A.the bus B.a bike C.an aerplane D.car
- 7已知α,β為銳角,且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試求cos(π/3+α+2β)的值.
- 8180xm=183xn,已知m.n是兩個相鄰的兩個自然數(shù).m.n各是多少?請祥細一點
- 9改英語句式
- 10英語翻譯
- 11日行一善的下一句
- 12檢驗氫氣的純度時,為什么要用手指堵住試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