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勢就是詳察事理,明辨是非.《禮記·大學(xué)》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自然事物,雖然千變?nèi)f化,卻是可以認(rèn)知的;人間事理,雖然紛繁復(fù)雜,也是能夠辨識的.古人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對社會問題的透視,都極為敏銳.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管子》中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淮南子》中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古知今,由表及里,見微知著,從蠻荒時代到現(xiàn)代文明,人類認(rèn)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古人的很多睿智哲思至今對我們?nèi)杂袉⒌弦饬x.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處】《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夠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更明智的人.
【提示】我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正確分析自己身上的優(yōu)缺點,才能真正認(rèn)識自己,然后憑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樣可算作高明的人.同樣,對別人的認(rèn)識和了解,也需要認(rèn)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然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處】《老子》第四十四章.
【大意】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提示】這句話旨在強調(diào)“知足”和“知止”的重要性.老子認(rèn)為,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不受辱,也不會陷于危險之中.但世人往往不顧一切地追逐名利,貪得無厭,因而常常自行敗亡,輕則取辱,重則喪生.所以老子呼吁:生命比虛名更重要,比財物更寶貴,要在物欲面前克制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和生命的長久.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處】《老子》第五十八章.
【大意】禍難,幸福依倚在其中;幸福,禍難潛伏在其中.
【提示】好事和壞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所以,在好事來臨之時要保持警惕,防止由好變壞;在壞事來臨之后不要灰心失望,而要努力使壞事向好的方面轉(zhuǎn)化.《淮南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靠近塞上的地方,有一個人的馬丟失了,周圍的鄰居很為他難過,他的父親卻說:“這難道不能成為一件好事情嗎?”過了幾個月,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回來了,并且還帶來了一匹駿馬.正當(dāng)周圍的人向他祝賀時,他的父親又說:“這難道不會成為一件壞事情嗎?”果不其然,這個人在一次騎馬時掉了下來摔斷了腿.鄰居又來安慰他.他的父親又說:“這難道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嗎?”后來此地爆發(fā)了戰(zhàn)爭,年輕人都被迫從軍,大多數(shù)人死在戰(zhàn)場上,而這父子倆卻由于父親年邁、兒子腿瘸而得以保全.這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處】《老子》第六十四章.
【大意】兩只手臂合起來才能抱住的大樹,是由細小的嫩芽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積而成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提示】古代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財主看見別人有座精美的樓房,馬上找來工匠,要求為自己建造一座.工匠們搞了個預(yù)算,財主說,怎么要花這么多錢?工匠們?yōu)殡y地說,三層樓當(dāng)然要這么多.財主怒道,我只要那第三層,下面兩層我是不要的.誰都知道財主要求的空中樓閣是造不起來的.這個笑話旨在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點滴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出處】《管子·形勢解》.
【大意】圣人選擇可以說的話而說,選擇可以做的事而做.
【提示】在說話之前要考慮它的影響,行動之前要考慮它的后果,這樣才會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反之,如果在說話與行動之前不能深思熟慮,就會帶來不必要的誤解或麻煩.
三思而后行.
【出處】《論語·公冶長》.
【大意】凡事要經(jīng)過再三思考才行動.
【提示】做事小心謹(jǐn)慎、勤于思考,就會少犯錯誤;反之,不經(jīng)深思熟慮便輕率行事,常常會招致挫折和失敗.所以,在采取行動之前,要充分地思考,權(quán)衡利弊得失,分清輕重緩急,做到心中有數(shù).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處】《論語·子路》.
【大意】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而會達不到目的;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提示】這是孔子回答他的學(xué)生子夏問政時說的話.凡事要從大處著眼,從長遠考慮,同時也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違背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僅僅貪圖眼前的小利,不作長遠打算,那最終的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
【大意】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必然會有近期的憂患.
【提示】“遠慮”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對未來做充分的考慮,以應(yīng)對將來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另一方面是要在考慮問題時,從長遠打算,不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只有這兩個方面都做到了,才能不為眼前的小挫折而灰心,不為眼前的小利益而動心,才會有充分的思想準(zhǔn)備,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到萬無一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荀子·勸學(xué)》.
【大意】不一小步一小步地累積起來,就不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沒有一條條小河匯聚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
【提示】要想到達千里之外,就要一步一步地走;要想聚成大江大海,就要匯集許多小河流.同樣,要想成就大事業(yè),也要從小事開始,一步一步地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最終一定會成功.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出處】《韓非子·喻老》.
【大意】長達千丈的大堤,由于有小小的螻蟻洞而崩潰.
【提示】人們常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千里長堤雖然看似十分牢固,卻經(jīng)常由于一個個小小的蟻穴而崩潰.這說明事情的發(fā)展有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隱患微小時,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留下無窮的后患,所以要防微杜漸,從小事做起,不讓不利的因素釀成災(zāi)難.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出處】《戰(zhàn)國策·楚策》.
【大意】羊丟失了以后趕快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
【提示】這就是后人常說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雖然已經(jīng)丟了羊,但是如果馬上把羊圈修好,就可以不再丟羊.從這個意義上說,做錯了事,但是及時改正了就不算晚.如果執(zhí)迷不悟,不去改正,就會犯更大的錯誤,那時再后悔也來不及了.
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出處】《禮記·經(jīng)解》.
【大意】開始的時候相差一毫一厘,以后就會相差上千里.
【提示】這就是后人常說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小錯誤,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到最后也許會釀成大禍.所以,做事情一開始就要小心謹(jǐn)慎,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的麻痹與松懈,力求萬無一失.如果等到問題發(fā)展得很嚴(yán)重了才來想辦法解決,往往就來不及了.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如果能預(yù)先充分準(zhǔn)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提示】做任何事情都要預(yù)先做好準(zhǔn)備,全面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這樣才能穩(wěn)操勝券;反之,一旦面臨新情況或出現(xiàn)新問題,就會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yīng)對而坐失良機.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出處】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記》.
【大意】從細微處就會看出顯著特點,目睹了開始便能預(yù)測到結(jié)果.
【提示】這句話闡明了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的道理,即從小處能看到大處,從始點能看到終點.唐朝名臣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從隋朝滅陳統(tǒng)一南北之后,就預(yù)見到這個朝代行將滅亡,因為他看到了隋王朝從一開始就矛盾重重.隋文帝、隋煬帝都是生性不能容人的人,而且宮廷內(nèi)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朝廷又多行“苛酷之政”.因此,雖然天下暫時安寧,卻潛伏著危機.結(jié)果隋朝的結(jié)局果真被房彥謙言中,他可以說是一位“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的哲人.
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
【出處】《管子·牧民》.
【大意】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yù)防它.
【提示】春秋時期,管子在當(dāng)政時實行了一系列經(jīng)濟、政治、軍事改革,使齊國國富而民強,古來史學(xué)家都認(rèn)為他有一套“牧民”(管理人民)的成功辦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他懂得如何來消弭尚未形成的各種社會動亂,解決各種社會矛盾.這句話中所說的“有道者”,一般是指有遠見的人.只有有遠見的人才可能在禍患沒有形成之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禍患的發(fā)生.這種防患于未然的素質(zhì),正是國家管理者所應(yīng)具備的重要素質(zhì)之一.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
【大意】雖然處于平安之境,但卻要不斷思考危險的來臨,因為有思考就會有準(zhǔn)備,有準(zhǔn)備就不會有隱患.
【提示】我國古代經(jīng)歷了幾十個王朝的更替.一般來說,開國的君主都比較英明,因為他們都飽嘗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到了王朝末世,君王大多荒淫無道,國家分崩離析,終至覆滅.這就是富貴和逸樂腐蝕了他們的精神和意志,居安而未嘗思危的結(jié)果.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
【大意】以前的事情不要忘掉,就會成為以后做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提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局限,人類在自己的實踐中不可能不犯錯誤,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還不從中吸取教訓(xùn).如果我們能在失敗之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用以指導(dǎo)以后的實踐,那么就可以減少再次犯錯誤的可能性.人們通常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前車覆,后車誡.
【出處】《漢書·賈誼傳》.
【大意】前面的車傾覆了,后面的車就會有所警惕.
【提示】一名科學(xué)家在搞一項發(fā)明,實驗上百次都失敗了,別人很同情地對他說:“你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和金錢,而一無所得,實在太倒霉了.”這個人說:“我并非一無所得,至少我知道了上百次失敗的方法,后人可以吸取我的經(jīng)驗,不再重蹈我的覆轍,從而少走很多彎路.”可見,失敗雖然遺憾,但并非一無所獲.這就是“前車覆,后車誡”的道理.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出處】《禮記·曲禮上》.
【大意】驕傲不可以滋長,欲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yīng)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提示】這句話旨在說明自身的極度膨脹會招致禍患,符合辯證法原理.任何事情做過頭了都會走向反面.縱欲亡身、樂極生悲是古人總結(jié)出來的歷史教訓(xùn).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出處】賈誼《新書·審微》.
【大意】善行不能因為它小而認(rèn)為它沒有什么用處,不善的行為不能因為它小而認(rèn)為它沒有什么壞處.
【提示】賈誼的《新書·審微》一篇透徹地分析了見微知著的道理.這句話是《審微》篇的第一句話,旨在強調(diào)無論是行善還是棄惡,都要從萌芽時抓起.所謂“審微”,就是詳察細枝末節(jié)的意思,即在事物剛剛萌生的時候,就能明察秋毫,辨明真?zhèn)?促使事物朝著積極有利的方面發(fā)展,把壞的事物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這個道理是古人常講的.可以說,料事在先、未雨綢繆是人類思維的優(yōu)勢所在.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jì)》.
【大意】在軍營的帳篷里謀劃決策,就決定了千里之外戰(zhàn)爭的勝負.
【提示】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后大宴群臣,他問大家自己何以得了天下.有人回答說:“因為陛下大度,能夠分利給天下.”劉邦認(rèn)為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就說起自己能用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人才,這才是勝利的根本.這句話是劉邦贊揚張良的,說他足智多謀,善于籌劃.其實,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賴于各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策劃,這也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
【大意】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以為好事小就不去做.
【提示】這是劉備臨終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yè),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所以,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zāi).
【出處】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大意】快樂不能到了極點,快樂到了極點就會變成悲哀;對欲望不能放縱,如果放縱欲望就會釀成災(zāi)難.
【提示】《貞觀政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臣下共同討論隋末歷史教訓(xùn)的匯編.經(jīng)歷過昏君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末動亂的唐太宗李世民,深切了解縱欲成災(zāi)的道理.《貞觀政要》中列舉了歷代昏君暴君誤國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樂極生悲,縱欲成災(zāi).他們用金玉修筑宮室樓閣,就食時擺著珍饈佳肴,貯酒為池,整日沉溺于奢華淫靡的生活,必然落得個亡國亡身的下場.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處】《攣宕貳ち婀俅頡貳?
【大意】禍患的發(fā)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誤積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東西所困惑.
【提示】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有感于五代時期的社會動亂,編撰《五代史記》(后世稱《新五代史》),特設(shè)《伶官傳》,并作序,總結(jié)后唐莊宗李存勖因?qū)檺蹣饭ち嫒艘灾聡粕硗龅臍v史教訓(xùn).指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后人引以為戒.這句話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禍患可以積少成多,智勇雙全的人也可以被自己喜歡的事物所迷惑.只有時刻保持警惕,不玩物喪志,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yán)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出處】趙藩《武侯祠聯(lián)》.
【大意】能在心理上征服敵人就不會有以后的反叛與疑惑,自古以來知道怎樣用兵的人并不是喜好戰(zhàn)爭;如果不能對局勢有清晰的認(rèn)識與把握,無論政策寬松還是嚴(yán)厲都會造成失誤,所以后世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熟慮.
【提示】這是四川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楹聯(lián).它總結(jié)了諸葛亮治理蜀國的經(jīng)驗,提醒后世當(dāng)政者借鑒.當(dāng)時諸葛亮采取“攻心”戰(zhàn)取得了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擁護,穩(wěn)定了蜀國局勢;在對內(nèi)政策的制定上也采取了靈活的策略,寬嚴(yán)適度,贏得了蜀國民眾的擁護.
猜你喜歡
- 1y是x的函數(shù),用什么表示什么
- 24.She can`t find her mother.Can you help ______.
- 3比喻句判斷:1.雄偉的長城仿佛一條巨龍 2.平靜的湖面像明亮的鏡子 3.我好像在哪里見過你.
- 4王昌齡詩
- 5“不管是大還是小”用英語說是不是No matter great or little?
- 6甲 乙 丙 丁四位同學(xué)依序循環(huán)報數(shù)規(guī)定,①甲 乙 丙 丁首次報數(shù)依次為1 2 3 4,接著甲報5,乙報6…………按此規(guī)律,一直報下去.②當(dāng)數(shù)報道50時,若報出的數(shù)為3的倍數(shù),舉一次收.擇甲要舉幾次收?
- 7茶葉中氨基酸含量與什么有關(guān),為什么北方的氨基酸含量高,南方的茶多酚含量高
- 8△ABC中,∠B=∠C,D為BC上一點,AB上取BF=CD,AC上取CE=BD,則∠FDE等于( ) A.90°-∠A B.90°-12∠A C.180°-∠A D.45°-12∠A
- 9f(x)=1/3x^3-ax^2+(a^2-1)x,若方程f(x)=0有三個實數(shù)根,求a的取值范圍
- 10It's business,not personal.漢語意思是什么?
- 11Staying at home
- 12電路中的短路和短接所表達的意思一樣嗎,都是用電器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