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當代紅學家,著有《紅樓夢新證》等.
作者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笑”來說明“祖國語言何等豐富,何等生動”.文章把100多種表示笑的詞語作了分類,并巧妙的聯接,構成條理分明、生動有趣的文章.
查字典,給下邊加黑字注音:
霽顏 抿嘴 撇嘴 解頤 脫頷 笑煞 訕誚哂嗤
笑,是反映內心的一種面部表情.“笑臉相迎”,“滿面春風”,“滿臉堆下笑來”,證明笑和臉的關系.“啟顏”,“霽顏”,“笑逐顏開”,文氣了些,說的卻是同樣的關系.“笑面虎”,“笑在臉上,苦在心頭”,情況不同了,“反映內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臉,是籠統而言,笑,又與它的某些“局部”關系特別密切.一是嘴,“笑口常開”,“笑得合不上嘴”,固然易見;“抿嘴”笑,“撇嘴”笑,“咧嘴”笑,同是嘴的事,又各有千秋.不過,有時候嘴是不讓你看到使用何一形態(tài)的,“掩口胡盧”,你就只好去自己揣摩.
二是牙.文雅的人,大家閨秀,講究“笑不露齒”.可是“粲齒”,“齒冷”免不了也略有表現.“笑掉大牙”那就越發(fā)欲文雅而無從了.
三是下巴.“解頤”尚可,竟至“脫頷”,要請正骨大夫給“拿”一“拿”才行.
四是眼.打心里高興,會“眉開眼笑”,會“笑得眼瞇成一條縫”.
笑只和臉——不管“整體”還是“局部”——有關系嗎?亦不盡然.“拊掌”,在于手;“捧腹”,又關乎肚.
笑也有牽及全身的,“笑不可仰”,“笑彎了腰”,也還罷了,有時要“絕倒”.“笑得肚腸疼”,還不打緊”,“笑破肚皮”,甚至“笑熬”,那事情就非同小可了,勢須尋醫(yī)搶救.搶救無功,終于“笑死活人”,其事大概也是有過的吧.
“笑熬”之后,也不一定算完,因為還可以“含笑”于地下呢.
“冠纓索絕”,這非古人不辦.“噴飯滿案”,今人猶可試行.
笑因人而異其態(tài).夫子定是“莞爾”美人勢必“嫣然”.《紅樓夢》里的張道士理應是“呵呵大笑”.“回眸一笑”只能楊玉環(huán).薛大傻子“呆霸王”決不會工于“巧笑”,他一發(fā)言,常常引起“哄堂”“轟然”.
“粲然”,“囅然”,“咍然”,“嘩然”,何嘗千篇一律?
論其聲音,“哈哈”,“嘿嘿”,“嚇嚇”,“噗哧”,“啞然”,還有“咯咯”之類,大約用來形容少女的“銀鈴般的笑聲”.
“笑嘻嘻”,“笑迷迷”,“笑盈盈”,“笑吟吟”又是各有一副神情意態(tài).
辨其種類,“苦笑”,“傻笑”,“憨笑”“假笑”,“陪笑”,“諂笑”,“冷笑”(雖無“熱笑”,但“冷笑熱哈哈”一語證明笑是有熱的),“暗笑”,“狂笑”,“奸笑”,“獰笑”.
也有“隱笑”,“淺笑”,“嬌笑”,“妍笑”,“長笑”,“佯笑”.這大抵過于“古雅”,但也無法罷免它們的存在權.
“會心微笑”,“相視而笑”,“付之一笑”,“仰天大笑”,“不覺失笑”,“無人自笑”,“似笑非笑”,“不笑強笑”……還有“皮笑肉不笑”(這種本領是最不易企及的).
另有一類,“取笑”,“逗笑”,“招笑”,“貽笑”,“見笑”,“索笑”,“調笑”,“買笑”,“賣笑”.
至于“訕”“誚”“哂”“嗤”“譏嘲”“揶揄”………自然也難摒諸笑的大范圍之外.
笑是如此多彩,當我們想到這一點,也會“忍俊不禁”的.
我常常想,即此而觀,祖國語言是何等豐富,何等生動,這其間又反映出人民群眾對生活的體會是何等深刻,何等全面.漫畫家、創(chuàng)作家、表演家、說唱家、翻譯家、語言學者、社會學者……豈能不向這種寶庫中作一番巡游探討.如果有這么一部詞典,能夠分門別類,搜集古今雅俗的詞匯(“笑”的典故,另為一類,尚不在此數),讓人能夠一覽而得,其意義應是十分肯定的.
我這種想法,也許早有學者付諸實踐了,我還在此如數家珍,那就成了“笑柄”“笑料”了.
猜你喜歡
- 1葉公好龍比喻是什么動物
- 2英語翻譯
- 3用3.6.8.4這四個數字組四個比例式
- 41+2+3+4.+88+89 怎么算一共能組成幾個90 類似這樣的怎么算?
- 5log 3 m=a,log 5 m=b,1/a + 1/b =2,m=?
- 627分之15 通分
- 7數列{an}中,a1=1,且an+1=Sn(n≥1,n∈N*),數列{bn}是等差數列,其公差d>0,b1=1,且b3、b7+2、3b9成等比數列. (Ⅰ)求數列{an}、{bn}的通項公式; (Ⅱ)設數列{cn}滿足cn=anbn,求{c
- 835(x-2)+15(5x-6)=500,x=?
- 9小明存入銀行5000元,過了一年,從銀行拿出5170元,這一年的年利率是多少?
- 10已知函數f(x)=ax^3+bx^2-3x在x=+(-)1處取得極值 求過點A(0,16)做曲線f(x)的切線,求此切線方程
- 11不利用碘液,你怎樣證明淀粉水解的存在
- 12last year能不能與現在完成時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