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諸葛亮——智絕(“智”的代表)
第35回水鏡曰:“關、張、趙云,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 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尋章摘句之流,非經綸濟世之才也.”這經綸濟世之才就是諸葛亮.
(一)諸葛出山
1、第34回蔡瑁捏造劉備反詩:“數 年徒守困,空對舊山川.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2、第35回引蘇軾古風一篇, 單詠躍馬檀溪事.詩曰: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 零落飄紅絮.暗想咸陽火德衰,龍爭虎斗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后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征騎往前跳.馬蹄蹄碎青玻 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龍飛.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龍駒 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龍駒英主今何處!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 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3、水鏡曰:公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乎?其謠曰:八九 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毛宗崗評:“泥中龍”、“池中龍”、“波中龍”,凡寫無數“龍”字,總只為引起“伏龍”一人而已.
毛宗崗: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至36回“元直走馬薦諸葛”中才由徐庶親口說出“伏龍”即諸葛孔明.)
(二)三顧茅廬
見單福作歌而以為孔明;
聞報水鏡來而以為孔明;
見崔州平而以為孔明;
見石廣元、孟公威而以為孔明;
見諸葛均、黃承彥而以為孔明;
毛評:正如永夜望曙者,見燈光而以為曙也,見月光而以為曙也,見星光而又以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聽風聲而以為雨也,聽泉聲而以為雨也,聽漏聲而又以為雨也.《西廂》曲云:“風動竹聲,只道金佩響;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玄德求賢如渴之情,有類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此卷極寫孔明,而篇中卻無孔明.蓋善寫妙人者,不于有處寫,正于無處寫.寫其人如閑云、野鶴之不可定,而其人始遠;寫其人如威鳳、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雖未得一遇,而見孔明之居,則極其幽秀;見孔明之童,則極其古淡;見孔明之友,則極其高超;見孔明之弟,則極其曠逸;見孔明之丈人,則極其清韻;見孔明之題詠,則極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歡,而孔明之為孔明,于此領略過半矣.
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毛評:淡泊寧靜之語,是孔明一身本領.淡泊,則其人之冷可知;寧靜,則其人之閑可知.天下非極閑極冷之人,做不得極忙極熱之事.后來自博望燒屯,以至六出祁山,無數極忙極熱文字,皆從極閑極冷中積蓄得來.
(三)隆中對——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 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 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 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 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將軍欲 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
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四)赤壁之戰(zhàn)
第43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到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小說用了8回的篇幅寫“赤壁之戰(zhàn)”.這既是為了充分的表現這場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zhàn)役,突出這場戰(zhàn)役在“三國鼎立”中的關鍵作用;也是為了充分展示諸葛亮的“智絕”.
舌戰(zhàn)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計火攻,七星壇祭風,智算華容.
周瑜只是諸葛亮的側面陪襯,蔣干中計、苦肉計都被諸葛亮識破,此后三氣周瑜,周瑜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謀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曉天文.深諳政治,精通軍事,善于外交.
(五)七擒孟獲
毛宗崗評:孫權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獲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孔明之通吳,非注意于東,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蠻;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獲”是北伐的前奏.
(六)六出祁山
罵死王朗;空城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造木牛流馬;上方谷地雷陣;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等.
司馬懿屢屢稱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諸葛亮臨終前說: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亡矣.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賢相、英才相結合的理想社會.但這個理想在強大的“天意”面前被擊得粉碎,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的幻滅,道德的失落,價值的顛倒所感到的一種困惑和痛苦.諸葛亮最后壯志未酬,飲恨而終,成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在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國演義》也是一部悲劇.
自己酌情縮減吧
猜你喜歡
- 1籠子里有免子和雞.共有108條腿,算免子多少?雞多少?
- 2零度經線和緯線如何確定?
- 3若知B(-4.0)C(4.0)是三角形AB的兩個端點,三角形ABC周長18.求頂點.A的軌跡方程
- 4《齊王筑城》全文的翻譯,急
- 5Commission Decision官方翻譯是個什么組織
- 6I am poor in english.I can hardly make myself understood. 這個understood為啥不用原型?
- 730噸比[]噸少二分之一噸
- 8王先生月收入2500元,如果按國家規(guī)定超過1600圓的部分按5%要上交個人所得稅,王先生每個月的實際收入是多
- 9一個長方形周長68米,長比寬的3倍少2米,長和寬各是多少?
- 1016乘(16乘8分之7)=幾要過程
- 11幽的筆順
- 12文帝之后六年..文言文中周亞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