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輝煌成績.不僅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30年來,我國GDP約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總量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躍至世界第四.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萬,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fā)展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根據馬克思原理,改革開放具有歷史必然性
先談談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根源在于生產力的提高,而任何時代的生產力總是和一定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與原有的生產關系發(fā)生尖銳的矛盾,這時生產關系就要變革了,生產關系相對于社會上層建筑來說又稱為經濟基礎,當經濟基礎需要變更或者已經部分變更時又與原有的上層建筑發(fā)生矛盾.這就需要對上層建筑進行變革.所謂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所謂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這一基本矛盾的理論是解釋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話是解釋一切社會變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學的理論.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來解決.我國原有體制生產力的發(fā)展,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舊體制束縛的生產力.所以說,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拿農村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將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yè)發(fā)展,解決了束縛農村
從馬克思主義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取得很好的發(fā)展,必須處理好它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不斷深化對內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的時代,地球村”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日趨緊密,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孤芳自賞和自我封閉只會導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對外開放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既請進來、又走出去、在與別的國家別的民族交往中學習提高的國家,才有可能抓住機遇,發(fā)展自己.中國加入WTO,吸收先進市場經濟經驗,及最近剛剛閉幕的奧運會
唯物辨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起決定作用.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與外因是相對的,再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內外因的方法論告訴我們,我們必須重視內因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在國內我們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進行改革開放,因為它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保證獨立民主的必要條件.它是國家發(fā)展的內因.對外開放是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的大要求,我們要更好融入世界中,參與世界競爭,才能獲得長遠的經濟利益,謀求長遠的發(fā)展.對外開放是我們發(fā)展的外因,因此我們要把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聯系起來,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堅持長期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開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質利益得不到保障.實行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亦是共產黨優(yōu)越性的表現,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說,改革開放也是代表利益的必然性.推動農村公共衛(wèi)生改革,完善新型合作醫(yī)療體制
中國近30年的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既是根據馬克思主義事物普遍聯系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確結論,也是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恰當選擇.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當前新的時代條件下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才是中國的強國之路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提高農業(yè)科技水平,我國從1994年8月開始實施引進國際先進農業(yè)科學技術計劃,簡稱“948計劃”. 扭轉了我國農業(yè)技術相對落后和儲備不足的局面.優(yōu)化農業(yè)產業(yè)結構
勞動力價值是指生產、發(fā)展、維持和延續(xù)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由于勞動力只是作為活著的勞動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勞動力的生產要以勞動者的生存為前提,勞動者的生存和維持,則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費就是勞動,而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所以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在于它是價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勞動力價值的源泉,從而能生產出剩余價值.
工人的工資)的余額,即2.4元-0.4元=2元.這里邊的0.4元,對資本家來說是可變資本,對工人來說是工資.如果工人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僅僅等于勞動力價值,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為了生產剩余價值,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這樣,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就會超過勞動力價值,于是剩余價值便生產出來了.因此,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一定點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商品生產的本質就是剩余價值生產.
試用勞動二重性原理說明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⑴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
⑵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不僅要形成價值,而且要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tǒng)一.
⑶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勞動:工人的勞動產品屬于資本家.
⑷資本主義的價值增殖過程首先是價值形成過程,即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舊價值和工人的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過程.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僅夠補償勞動力價值.價值增殖過程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部分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用來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在這部分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即剩余價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勞動時間超過必要勞動時間,就能為資本家生產出剩余價值.
⑸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
猜你喜歡
- 1世博會中國館的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 年均提供電能為1.08*10^13J,這意味著每年節(jié)約標準煤為( )噸(設標準煤完全燃燒,q煤=3.0*10^7J/kg)
- 2l理發(fā)師翻譯成英語
- 3在下列幾種現象中,系統(tǒng)動量守恒的是
- 4王老師在新華書店購買了《童話精選》和《科學家的故事》一共花了116元,童話每本2
- 51 she also tried to teach him __ to be quiet because other people wanted to rest.A when B where
- 6求滿足條件:頂點在原點,關于x軸對稱,并且經過點M(2,-4)的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并求出此拋物線的準線方程.
- 7“鐵錘錘碗錘不碎”.這句話覺得荒謬的理由是什么?覺得有道理的理由是什么?
- 8如圖,已知直線L1平行L2,且L3和L1、L2分別交于A、B兩點,點P在直線AB上.
- 9什么無間
- 10333分之33乘101怎樣簡便計算
- 11用總分總的形式寫一篇作文
- 121.What do you not like?還是What don't you like?Why do you not like?還是Why don't you like?